陶人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15章 香胰子,極品吳掌櫃,陶人張,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王敦初尚主,如廁,見漆箱盛幹棗,本以塞鼻,王謂廁上亦下果,食遂至盡,既還,婢擎金澡盤盛水,琉璃盛澡豆,因倒著水中而飲之,謂是乾飯。群婢莫不掩口而笑之。---《世說新語紕漏第三十四》
這句話的意思是:王敦剛和舞陽公主結婚時,有一次上廁所,看到漆盒裡裝著幹棗,這本來是上廁所用來塞鼻子的,王敦卻以為是廁所裡擺的果品,就都給吃光了。出來後,婢女手擎金制的洗手盆,裡面盛著水,琉璃碗裡裝著澡豆,王敦還以為是乾飯,就把它倒在水裡給吃了。婢女們看到後都掩口而笑。
知道皇宮的皇帝、妃子們蹲坑拉硬屎時如何防止‘咚’的一聲糞水四濺的嗎?在黃金坐便器中事先灌了水的上方撒上一層焦棗,等這些焦棗完全泡漲後,這樣出恭不但沒有異味,反而有一種淡淡的清香,是不是很佩服古人的智慧?清朝的皇帝們已經愛這麼幹了,這是清末民國初期清朝某位太監口述的,並非我杜撰的哈。當然這種浪費食物的行為還是讓後人詬病的,這樣看晉武帝時的王敦則要可愛的多,至少人家很愛惜糧食。
澡豆是什麼?歷史上是這麼記載的:魏晉時候有一種洗滌劑叫“澡豆”,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曾記載,把豬的胰腺的汙血洗淨,撕除脂肪後研磨成糊狀,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勻地混合後,經過自然乾燥便成可作洗滌用途的澡豆。是誰首先想到利用豬胰去垢。至今沒有人知道,但他肯定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澡豆製作過程中,將豬胰研磨,增強了胰腺中所含的消化酶的滲出,混入的豆粉中含有皂甙和卵磷脂,後者有增強起泡力和乳化力的作用,不但加強了洗滌能力,而且能滋潤面板,所以它算是當時一種比較優質的洗滌劑。然而,由於要大量取得豬胰腺這種原料委實困難,所以澡豆未能廣泛普及,只在少數上層貴族中使用。
後來,人們又在澡豆的製作工藝方面加以改進,他們在研磨豬胰時加入砂糖,又以碳酸鈉(純鹼)或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鉀)代替豆粉,並加入熔融的豬脂,混和均勻後,壓制成球狀或塊狀,這就是“胰子”了。豬油在40℃熔融,而豬胰臟此時發揮脂肪酶的分解作用,將豬油分解為高階脂肪酸,這些脂肪酸與隨後加入的草木灰鹼劑發生皂化反應,生成了脂肪酸皂。這就是現代肥皂的主要化學成分。
澡豆是古時候皇帝及官宦人家才用得到的奢侈品,因為《千金要方》、《金匱要略》、《黃帝內經》等這些書只束之於皇宮大內的高閣,並不是所有普通人都能見到的,所以這東西在古代民間並不流行。
肥皂的發明據傳是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人。傳說在西元前7世紀古埃及的一個皇宮裡,一個腓尼基廚師不小心把一罐食用油打翻在地下,他非常害怕,趕快趁別人沒有發現時用灶爐裡的草木灰撒在上面,然後再把這些混合浸透了油脂的草木灰用手捧出去扔掉了。望著自己滿手的油膩,他想,這麼髒的手,不知道要洗到什麼時候才能洗乾淨啊!他一邊猶豫著一邊把手放到了水中。奇蹟出現了,他只是輕輕地搓了幾下,那滿手的油膩就很容易地洗掉了。甚至連原來一直難以洗掉的老汙垢也隨之被洗掉了。這個廚師很奇怪,就讓其他的廚師也來用這種灰油試一試,結果大家的手都洗得比原來更加乾淨。於是,廚房裡的傭人們就經常用油脂拌草木灰來洗手。後來法老王也知道了這個秘密,就讓廚師做些拌了油的草木灰供他洗手用。有人說這是一個傳說。
18世紀末以前,肥皂都用動物脂肪(也就是我們前文說的豬胰子)和木灰製造。18世紀末有人發現一種由食鹽製造的鹼可以取代木灰。這種鹼稱為苛性鈉。當時,橄欖油、棕櫚油、麻油和大豆油等植物油也開始代替動物脂肪。
那尋常老百姓不可能每次去油汙就去抹地灰吧,宋代時就出現了一種人工合成的洗滌劑,是將天然皂莢(又名皂角、懸刀、肥皂莢,通稱皂角,大家中學不知道有沒有學過《一棵皂角樹》這篇文章,皂角真的是好東西,皂角葉在鬧饑荒的年代,能和著黑麵蒸熟了充飢;整個成熟皂角的莢果砸碎,弄成粉末狀,不但能拿它來捉弄人---弄進對方鼻子裡面不停的打噴嚏,還能用來洗衣服;皂角樹的葉根皮刺是中藥,能祛風消腫,排毒殺蟲,聽說做月子的婦女喝皂刺熬成的湯藥,能治療血崩症;皂籽和樹皮放清水裡浸泡後,搗碎,撒些鹽,攪勻,放在藥罐裡能為大人小孩治療毒瘡。最神奇的是這東西和現在的紅花油一樣能活血化瘀消腫。)搗碎細研,加上香料等物,製成桔子大小的球狀,專供洗面浴身之用,俗稱“肥皂團”,至此這香皂這才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