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人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20章 大蜀王又來了(五),極品吳掌櫃,陶人張,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蜀王的子孫重新現世,短短半月,起義軍幾乎席捲了整個川東,川西地區,劍州(今四川劍閣縣)、綿州(今四川綿陽)、閬州(今四川閬中)、巴州(今四川巴中)相繼陷落,幸而劍州北面的劍門關還掌握在自己人的手中,守住此地的兵馬都監叫上官鼎鼐,此人非等閒之輩,也還有幾分真材實料,聽說他的祖上正是昔日在劍門關與大蜀王苦戰數日確保雄關不失的赫赫有名的大將上官文。
劍門關是川北重要門戶。四川與北方主要透過三條棧道相連(金牛、米倉、陰平),其中金牛道建成最早,相對好走,再加上金牛道直通四川盆地中心——成都,由金牛道進攻成都最為便捷,故在川北防禦中金牛道尤為重要。而劍門關,正是扼守金牛道的門戶。
劍門關能守住,其實三分靠人力,七分靠地利。劍門關有他獨特的地理優勢,其左右兩面峰韌如斧削,壁高千刃,天開一線,周圍奇石兀立,關樓建在崇山峻嶺的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被稱為入蜀的咽喉,易守難攻,往往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西漢文學家張載在《劍閣銘》讚道:“巖巖梁山,積石峨峨。遠屬荊衡,近綴岷嶓。南通邛僰,北達褒斜。狹過彭碣,高逾嵩華。惟蜀之門,作固作鎮。是曰劍閣,壁立千仞。窮地之險,極路之峻。”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李德裕在《銘》中寫道:“群山西來,波積雲屯。地險所會,斯為蜀門。層岑峻壁,森若戈戟。萬壑奔東,雙飛高闕。翠嶺中橫,黯然黛色。樹若雄屏,以衛王國。”三國蜀漢重臣鄧芝曾說:蜀有重險之固,吳有三江之阻。重險者,謂外有褒斜、子午之險,內有劍閣之隘也。西晉著名文學家左思《賦》雲:阻以劍閣。東晉末年重要將領、大臣殷仲堪曰:劍閣之隘,蜀之關鍵。唐劉鳳雲:梁山之險,蜀恃為外戶,其山峭壁中斷,兩崖相,如門之闢,如劍之植,故名劍門。《益州圖經》雲:小劍山截野橫天,奔峰倒地,挾楚包漢,呀秦擁蜀。大劍雖號天險,有扼塞可守,崇墉之間,徑路頗坦。小劍則鑿石架樑,飛閣成道,聳峭不容飛越,李白所云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者也。雖然,劉禪、蕭紀之徒,其如地利何哉?
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司馬錯滅蜀,即由此道。相傳戰國時期,秦惠王欲吞蜀,苦於無路進蜀,謊稱贈五金牛、五美女給蜀王,蜀王信以為真,派身邊五丁力士,劈山開道,入秦迎美女,運金牛,才開通了這條蜀道,稱為“金牛道”,又稱劍門蜀道。東漢永平四年(公元61年),司隸校尉楊厥重修劍門蜀道。
三國時期,蜀丞相諸葛亮率軍伐魏,路經大劍山,見群峰雄偉,山勢險峻,便令軍士鑿山岩,架飛樑,搭棧道,此壘石為關,稱劍閣或劍閣關,唐以後多稱劍門關。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曾在此屯糧、駐軍、練兵;又在大劍山斷崖之間的峽谷隘口砌石為門,修築關門,派兵把守。公元263年,魏軍鎮西將軍鍾會率領10萬精兵進取漢中,直逼劍門關欲奪取蜀國,蜀軍大將姜維領3萬兵馬退守劍門關,抵擋鍾會10萬大軍於劍門關外。
西晉元康八年(公元298年),成漢政權奠基人、氐族人李特率領關中流民就食巴蜀,過劍閣,嘆息曰:“劉禪有如此地,面縛於人,豈非庸才耶?”東晉升平三年(公元359年),梁州刺史司馬勳叛亂,引兵入劍閣,攻涪(今綿陽),進圍益州(今成都),丞相桓溫遣東晉名將朱序等討平之。東晉寧康元年(公元373年),前秦皇帝苻堅使部將徐成攻克劍閣,進而奪取梁、益二州。
南朝齊建元二年(公元480年),南齊大將崔慧景於劍閣擊敗引氐族來犯梁州的李烏奴。南朝梁天監四年(公元505年),北魏名將邢巒遣統軍王足入劍閣,圍涪城。天監十三年(公元514年),北魏遣甄琛出劍閣。天監十五年(公元516年),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張齊與北魏爭葭萌關失敗,劍門守軍棄城而去。普通六年(公元525年),益州刺史蕭淵猷遣其將樊文熾圍劍門關,失敗遁走。大同元年(546年),劍閣復入於梁。大寶元年(公元550年),氐族酋長楊法琛據利州(今廣元)歸附北魏,益州刺史、武陵王蕭紀遣楊乾運討伐於劍門關。承聖二年(公元553年),蕭紀叛亂,東侵荊州,西魏尉遲迥乘虛南下潼州(今綿陽),楊乾運等密以劍閣送款於魏,迥入劍閣,蜀遂瓦解。後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益州總管王謙舉兵響應相州總管尉遲迥,討伐楊堅,楊堅使隋朝名將梁睿討之,自劍閣進逼成都。
唐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山南西道節度使嚴礪奪劍門,入劍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