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人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85章 大月氐的壓箱貨,極品吳掌櫃,陶人張,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劫後重生恍如新生的吳永麟和老韓坐在河邊的一塊光溜溜的大石上,看著周圍的人如青蛙一樣紛紛跳入水中,心中自然感慨萬千,只是他們不知道的是,跳入河裡的這些人總算找到了神不知鬼不覺放水的方法,原本就混濁的河水,變得更黃。
“你子可以啊,成都你乾脆別呆了,和我到西北去,那裡才是好男兒該呆的地方,跨馬提槍,激戰四方,建功立業,我這裡敢和你保證,以後只要我韓世忠有一口肉吃,絕對少不了你一口湯。”
吳永麟眼睛瞪的老大,他從來沒想過與當世名將韓世忠居然以這麼一種方式相遇,更並肩坐在一起胡海地的吹牛,光著頭的韓世忠反而被他盯得不好意思了。
“你現在幾品官?”
這似乎點到了韓世忠的痛楚,朝廷重武輕文是不爭的事實,自己雖然暫時替代兵馬都監曹二虎便宜行事著實權,看起來威風八面,實際情況是他完全是一個拿著雞毛當令箭的大頭兵,這也怪他自己,平時拼死拼活攢下的一點功勳,全部換成了酒肉吞下肚子去了,當時是痛快了,這要真的比品階勳爵,他立馬便比別人矮了半截,吳永麟當下再怎麼是正六品的朝廷大員,可比他連從七品都不到的校整整高了四級。
這裡點題外話:宋徽宗的父親神宗推行變法是北宋政制的分水嶺。宋代許多官名、職事在改制前後不同。比如廢掉了北宋前期的三司、審官院等,權重歸六部,官職、差遣分離現象由此亦趨統一。徽宗時又進一步作了部分改變。
宋代七品並非官,縣令不過從八品,武官五品已極高(三衙最高長官的馬、步軍都指揮使不過正五品)。元豐改制後,採用寄祿官階對應品秩,即某一品中再分數階。官員的資序、俸祿取決於官階,而不一定是官職。徽宗政和時,自從一品至從九品(正一品為三公、王等加官)文官階從“開府儀同三司”到“迪功郎”為三十七階,武官階從“太尉”到“下班祗應”為五十二階。
沿用改制前的通稱,武官從九品到從八品稱“使臣”(級別),正八品為“大使臣”,統稱“三班使臣”。從七品為“諸司副使”、“橫行副使”,正七品為“諸司正使”。正六品到正五品為“橫行正使”,橫行又稱橫班。正使的官階為“大夫”,副使、使臣為“郎”。
宋初舊制,軍隊編制為廂、軍、指揮(營)、都四級,而推行將兵法、結隊法後演變為軍、將、部、隊四級。兩者並不對應。禁軍改分系將、不繫將。系將禁軍兩套編制並存,而不繫將禁兵、廂兵(雜役)、弓手/土兵(公安)及部分鄉兵(民兵)沿襲舊編制。按舊制,都一級副長官以上稱“將校”,為軍官,以下的軍吏稱“節級”。
《宋史-職官志》中贏崇寧中,復置提舉兵馬、提轄兵甲,皆守臣兼之。掌按練軍旅,督捕盜賊,以清境內。’這裡‘守臣’是指吳檗這樣的知府、知州等府州長官,他們中的一部分甚至兼任路經略使、安撫使。從這點便可以知曉吳永麟和韓世忠的頂頭上司曹二虎是平級的,韓世忠跟吳永麟混還差不多。
韓世忠的遭遇吳永麟其實是知道的,捉拿方臘的功績,被劉可世這沽名釣譽的傢伙頂了包,只有女真融二次侵入中原,將徽欽二帝劫掠回大本營,高宗偏安於臨安一隅後,他這位中興名將這才崛起,相比較岳飛父子的悲慘遭遇,知進湍韓世忠晚年過得還湊合,當然這離不開梁紅玉這個巾幗不讓鬚眉的賢內助。看見對方臉上紅一陣,白一陣,尷尬得在原地侷促不安,吳永麟立馬換了另外一副口吻:“精忠報國的大事就讓你們武人去幹吧,我一介文人,也就只能動動嘴皮子,聽聽曲,逗逗鳥。不過犯我疆域者,雖遠必誅,幫你剿滅大順王這幫烏合之眾,作為一戰之地的父母官,我義不容辭。我看你們動這麼大的陣仗,是不是想渾水摸魚打入敵人內部?”
“吳兄難道有更好的辦法?”韓世忠這幾日同對方相處,也大致知道了吳永麟的才幹,倘若有更好的建議,他一定會虛心接受。
“你也該為你自己打算打算,從敵人內部攻破,固然是良計,只是外圍的支援如果跟不上,你們到時候不就被人包了餃子?何況你底下這些兵一股濃重的西北口音,還沒接近到大順王,估計早被人識破了。”
“吳兄教訓得是,現在我們經此一難,早已士氣全無,這裡鬧出這麼大的動靜,估計大順王的耳目早已察覺到了,再往前走,多半是自尋死路,只是就這麼回去,我將來還怎麼服眾?”
“扭轉當前的局面其實也不難,我們何不佯成大順王的軍隊,拿附近歸順大順王的土豪來練練兵,不但能幫老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