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人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23章 世仇,極品吳掌櫃,陶人張,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趙佶怎麼會不知道這位公相的心思,現在索『性』不妨賣對方一個人情,借成都知府吳檗犯下的這檔子事,將他發配到沙門島,一勞永逸,免得這老頭子每天在耳邊絮絮叨叨的。只不過此刻的趙佶並沒準備對吳家斬盡殺絕,皇兄都沒有對蘇東坡一踩到底,何況吳家祖上對趙家還有再造之恩,禍不及子孫,才是一代帝王最起碼該有的風骨和氣度,等先敷衍一下眼前這位公相,再拿酒後之言做不得數敷衍對方,再改派,再恩赦,再官復原職,後面這事也就活活稀泥,不了了之了,更何況他趙佶也並不是聾子,他也從和公相有些許罅隙的隱相等人那裡收到了風聲,吳檗這次力挽狂瀾,將功補過,要不然西邊的事不會遽然告終。這可不是趙佶願意見到的局面,足可見吳檗之父,吳四海的餘威尤在,讓這樣的人在蠻夷蜀地維穩,可比派一支強大的軍隊過去都見效,要不然他也就讀不到讓他手不釋卷的西遊記了,蜀地出大才,這是趙佶喜聞樂見的。
吳四海,這個曾經叱吒一方,執牛耳的風雲人物,幾乎分分鐘將蔡京踩在腳下,對方更是正眼都不瞧初涉江湖的蔡京一下。當然這位四海兄也有笑傲群儒的資本,人家可把大遼國的皇后都拐帶回來了,這千古奇事也只有他做到了,後來更是在大宋朝亙古未有,官居一品,煊赫一時,讓人嘖嘖稱奇的是,這位亦正亦邪的國公居然自始至終沒被捲入風雲莫測的黨爭風波。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哪知就在功高蓋主的節骨眼上,他卻急流勇退,突然從人間蒸發了,似乎他早預料到了主上的大限之日。聽說後來有人見他在江寧府隱居了下來,而被自己拐帶回來的大遼皇后,卻留在了汴京,也許是為了讓當今皇帝吃下一記定心丸,挾美眷以令四海也許吳四海另結新歡,令佳人齒冷,就此結怨,不肯同行,銀河渺渺,在水一方也許她與吳四海之間私下有某種約定,今世異地互為犄角,守望相助,雖彼此永不相見,卻牛郎織女,心歸一處。至於真相如何,只有當事人能清楚了。事有湊巧,吳四海前腳剛走,沒過一年,皇帝便天道崩殂,撒手人寰,騎鶴西去,似乎他早就預料到了這些,他與後面那些風波一概不沾邊,可以說是善始善終的一個特例。就連後進皇帝趙佶對吳府都恩寵有佳,直至今日,這事更是東京人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一件賞心之事。
蔡京就是在吳四海如日中天的時候當上吳府的一位侍從的,他原本以為可以藉著吳四海的榮光順風順水,榮宗耀祖,雞犬升天,哪知對方似乎瞧見了他骨子裡的某種小伎倆,直接棄而不用,甚至每天沒事找事敲打他,那可是用真傢伙,一天屁股上挨的棍棒可不少,搞的後來蔡京特別怕坐杌子,成了這些年他心裡揮之不去的一道陰霾。只不過在吳府他並不是一無所獲,特別是吳四海在詩畫方面對他的點撥,讓他受用一生,後來更是憑藉這紮實的本領在趙佶這裡成功上位,十年磨一劍,寒門梅花香。
相比較蔡京不堪回事的悲慘遭遇,前半生與他遭遇略同的高俅的境遇可以說是幸運的。
高俅,開封人,父名敦復,兄名伸,都略知文墨。因經商失利,家道破落。高俅排行第二,滿週歲時父親曾請術士看相。術士說他頭方額闊眼眶圓,一生大富大貴福壽全耳輪分明,聰敏多能鼻樑尖聳,佐主受寵。看相時人多聲雜,嬰兒嚇得大哭。術士細細聽辨,說哭聲堅而亮,緩而烈,孩子長大後必然有勢有威,因為貴人之聲出於丹田之內與心氣相通,不同凡響。高敦覆在聊倒落魄中得到這個麒麟兒,高興得手舞足蹈,抱在手中怕摔了,放在床上怕丟了,真是寶貴無比。
由於從小受溺愛,高俅學詩書不知仁義禮智,學做人不愛誠實善良。平時吹彈歌舞,刺槍使棒,貪婪狡黠,成了市井無賴,街坊中人人對他畏懼三分。當時社會風氣喜歡踢球,高俅靈敏乖巧,勤學苦練,又拜著名球頭高恕為師,一心想借球藝攀附權貴。他球藝雖精,可惜未遇到能賞識他的貴人,常有懷才不遇之感。
元佑末年,蘇軾回京任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高俅在蘇府當小吏。蘇軾是當時文壇盟主,著名文人如範祖禹、李公麟、黃庭堅、秦觀、米芾等,常齊集蘇府論文賦詩,寫字作畫。高俅隨侍服役,也受到文化薰陶,所寫的公文和書信大有進步,還學得蘇體書法,無賴習氣大為減少,蘇軾表示滿意。
哲宗親政後,蘇軾被貶離京,就把高俅推薦給駙馬都尉王晉卿王詵。有一次,高俅奉主人之命送新式梳子給端王,正逢王爺在踢氣球。他時來運轉,該當發跡,一腳救起即將落在身邊的氣球。王爺看他身手不凡,邀請他對踢,旗鼓正相當,就把他留下作為親信。
端王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