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人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67章 封樁庫,極品吳掌櫃,陶人張,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陸家村人最後的下場...”
“那是因為沒有足夠大的奧援,起事時還進了奸細,居然一點察覺都沒有,焉能不敗。北方的事你應該也有所耳聞,小小的女真人居然將數百萬軍隊的遼人打得一敗塗地,他們都能做到,我們為何不行?”
“只是...”燕青一時無言以對,現在的朝政和當初大遼的天祚帝是何其相似,皇宮大興土木,甚至將上幾代皇帝積攢下來的封樁庫都花得一乾二淨,六賊給老百姓帶來的禍事簡直罄竹難書。在民間,表面上看,錢幣值比以前大了,流通的貨物比以前多了,讀書也能負擔了,只是老百姓手裡的錢卻變少了,燕青不明白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他深有體會的一件事,便是山裡的蟊賊多了,從一個還算守規矩的山大王口中得知,這世道做壞人比好人容易,好人在地裡使的一身力氣一年到頭餬口都成問題,除了春秋兩季的正常稅賦,像什麼買醋要交‘納醋錢’,買茶要交‘茶引錢’,在自己家開個窗戶都要收‘擾民錢’,甚至打官司勝訴了還要交納‘既勝歡喜錢’,更不用說打官司輸了要交納‘兩訟不勝罰錢’,這些五花八門的名目,壓得他們連做人的興趣都沒有了。後來看見那些如狼似虎的吏胥見了山裡的強人都要繞道走,才知道這些人只會欺軟怕硬,等那些吏胥陰陽怪氣的來收‘耗米稅’時,積壓在心底的怒火最終如火山般噴發,用拳頭狠狠的招呼了那些吏胥,那一次的拳頭格外有勁,三兩下就掀翻了四五個人,往山裡跑的時候,身體裡的力氣像使不完似的,落草後,才發現自己真的從地獄回到了天堂,喝酒不用交酒稅,隔三差五還能見肉,比以前人不是人鬼不是鬼的日子不知強了多少倍。
這裡說一下封樁庫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歷朝歷代除了屬於政府的稅收與開支由普通的政府官員處理的外庫,還有專門分給皇家的內庫(當時被稱為內藏庫),宋朝當然也不例外。戶部官員掌管的是外庫,內藏庫被視為皇帝的私人財產,政府官員不會知道皇家藏庫的賬目,只有少數幾個宦官掌管皇家藏庫,監控著裡面的存款和支出,而這些都屬於機密。由於皇家藏庫的收支平衡通常會好於政府藏庫,因此,皇帝每年都要向政府賬目上轉入一些錢,還經常批准一些貸款,這已成為一種慣例。
土地稅入中有三分之二留在地方,作為各縣、州和路的開銷。在1093年,另外三分之一上繳至京師的土地稅大約佔中央政府與皇家藏庫總收入的30%,其餘70%則來自國家貿易機構和專賣、僱傭服役的各項費用、向城市商人徵收的銷售稅、鑄幣利潤,以及其他各種來源。在支出方面,軍隊中至少五十萬士兵的薪水是最大的一部分,超過總支出的30%。相比之下,宮廷的花銷還不到總支出的5%。
皇帝與中央政府的收入被儲存在一百多個倉庫和藏庫內,有些建在皇宮內,但大多數都分散在開封及其郊區。從宋朝伊始,左藏庫就一直是政府儲存錢幣和貴重金屬的主要倉庫。它位於皇宮的正南,在相國寺和御街之間。965年,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設立了封樁庫,作為內藏庫之一,目的就是儲存各種資源以備戰時使用。而對於其他比較普通的皇家花費,則從內藏庫和宋朝第二位皇帝太宗設立的景福殿庫支出。
這兩座庫都建在皇宮內。1040年,神宗將幾個儲存國內外進貢物品的倉庫合併起來,建立了神御庫,這是另外一座專門儲存皇家財物的倉庫。神宗還建立了一座新庫,稱為元豐庫,位於新城牆東邊、臨近虹橋的地方。
元豐庫建於1080年,最開始時收存國家酒類專賣和運營渡船的利潤,目的是儲存足夠多的錢以後收回燕雲十六州——這個地區在唐朝時曾是中原王朝的土地,但自10世紀中期以來一直被遼國佔領。後來,元豐庫也開始接受從國家專營的其他貿易中獲得的資金,只有在宰相與皇帝都批准的情況下才可以支出。因此,它被視為宰相的藏庫。在皇宮外,沿著汴河還有幾座倉庫,存放各州作為稅賦收上來的米穀。例如,在東水門附近有廣濟倉,存放河南收上來的糧食;從東水門至南城牆一側陳州門之間,共有五座穀倉,儲存從江淮一帶收來的糧食。大部分稅糧繳納到政府倉庫,但也有幾個州的稅被分配給內藏庫。
內藏庫收存的物資包括:各州上貢給皇帝的物品,一來作為標準化的禮物進貢,比如說綢緞,玉製品,各種時令水果等,說穿了就是衣食住行那一套;二來皇宮中也確實需要這些東西,外國進貢的物資,琉璃,香料,犀牛角這些稀罕東西,自然先是滿足宮裡的人;政府專營鹽、酒、茶的利潤;海上貿易關稅;皇家鑄幣廠製造的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