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人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78章 知行合一,極品吳掌櫃,陶人張,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吳永麟一個人自然沒能擋住緩緩逝去的熱水,發現於事無補之後,他不得不把那件溼漉漉的浴袍批在身上遮住了羞部,看著在旁邊似乎幸災樂禍的諸葛臥龍,吳永麟結結實實的在他胸口來了一拳,這當然沒用上內力。
“你為何打我?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梏桎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說:“沒有一樣不是天命(決定),順從天命,接受的是正常的命運;因此懂天命的人不會站立在危牆下面。盡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的命運;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的命運。”)
“孔子當年困於陳國和蔡國之間,還斷絕了糧食,弟子們都餓得渾身無力,站不起來。但是孔子他老人家仍然講習誦讀,演奏歌唱,傳授詩書禮樂毫不間斷。子路很生氣,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困厄嗎?’孔子說:‘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動搖,小人困厄就胡作非為了。’失意忘形和得意忘形都是人的弊病,古人講‘飽暖思**,飢寒生盜心’,無論面對順境還是逆境,能不失所守,這就是一種修養,就是一種高貴的心。你現在又不缺吃,又不缺穿,和當時的孔聖人所處的境地簡直天差地別,你這種在旁邊袖手旁觀的行為,和背後算計人的小人有什麼區別?何況孟子是子思(孔子之孫孔汲)的弟子,而子思受業於曾子。曾子是孔門之學的重要繼承者,所以也說孟子是孔子的再傳弟子。我今天就替孔家人教訓你這個不長進的子弟。”
“你又是何方神聖?口氣還不小,居然敢以孔家子弟的傳人自居。”
“你先別管我有沒有這個資格,就拿你寫青樓豔史這件事,你的書裡面如果沒一點讓人撲風作影的描寫,就憑一幅畫,那些人能把你怎麼樣?”
“我也是作了唯美化的處理了的,裡面可沒人任何的淫詞濫語。”
“那你付梓刊印的時候為什麼不在旁邊守著?這一切完全是你倏忽大意造成的,虧你還把它和天命扯上關係,傳出去簡直讓人笑掉大牙。你寫那個什麼破遊記,難道就不知道跑到那些名川大山去遊歷?非得跑到邊境線上晃來晃去,如果我是當官的,同樣第一個把你抓進大牢去。還有你寫歷史這件事,如果沒有當不成男人的決心,你還不如死了那份心,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司馬遷。你註解兵法這件事,我覺得你純粹是吃飽了撐的,當年那本《武經總要》,曾公亮和丁度現在背地裡有多少人罵他們你知道嗎?你可知道只要每逢大戰,那些西夷人,大遼人的武器便一次比一次厲害,你居然還把孫子和鬼谷子的兵法弄的人盡皆知,你讓這些人還活不活?至於神怪故事和名人傳記,你前面都吃了那麼多苦頭了,難道還不知道你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嗎?”
“天妒英才。”
“呃呸,你少往你臉上貼金。泡在水裡這爛東西是不是你最近才寫出來的東西?我聽聽你的高見。”
“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而且他是善的,他將善賦予人便成為本性,將善賦予社會便成為“禮”,而人在世界萬物紛擾交錯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稟賦自“理”的本性,社會便失去“禮”。由於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所以萬物“之所以然”,必有一個“理”,而透過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可以達到認識真理的目的(致知)。所以如果無法收斂私慾的擴張,則偏離了天道,不但無法成為聖人(儒家最高修為者,人人皆可達之),還可能會迷失世間,所以要修養、歸返、並伸展上天賦予的本性(存天理),以達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時完全進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後就可以“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這時人慾已融入進天理中(滅人慾,不是無慾,而是理欲合一),無意、無必、無固、無我(從“毋”變成“無”),則無論做什麼都不會偏離天道了。”
“存天理,滅人慾?”
“為兄高見。”
“簡直是混賬王八蛋啊,你這樣和一隻坐在井裡抬頭看天的青蛙有什麼區別?正所謂: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文成以內過非人所證,故付之於良知,以發於事業者或為時位阻,故言‘行之明覺精察處即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