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人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78章 棋局十三式,極品吳掌櫃,陶人張,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臣可兄,你這徒弟這裡面的門門道道還真多,我看多半是紙上談兵。”
“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一遛不就清楚了,何必逞一時口舌之快。”
“這話聽起來臊,但確實是這個理。”
吳永麟和劉仲甫在一旁互相抬槓的時候,一旁的葉知秋雖然一直雙眼盯著棋局上的紅黑子,只是他的腦海中此刻卻在反覆回味著剛剛被自己強行記下來的桔中戲棋訣。看著葉知秋似乎很生澀的神情,吳永麟起手做了一個讓他先下的手勢。
葉知秋卻做了一個讓吳永麟都沒搞明白的決定:吳永麟先走,他葉知秋跟著。
果不其然,第一局對弈,吳永麟只要動自己這方的棋子,葉知秋幾乎和他一樣的走法,就像牛皮糖一樣緊跟在吳永麟背後,只是葉知秋沒熬到中盤,便被吳永麟的連環炮將軍,殺得路斷人稀。
“還能下一盤嗎?我爭取活到中盤。”
吳永麟微笑不語,各自復位棋子,這次葉知秋當仁不讓的先手出棋和吳永麟廝殺起來,如果說葉知秋的第一次是試探,那第二局就讓吳永麟有些哭笑不得了,葉知秋所犯的錯誤對一個熟悉象棋的對弈者來說絕對不可原諒的,比如說‘撇腳馬’、‘飛象過河’、‘士出宮’,吳永麟幾乎手把手的給他講著象棋中的禁忌。第二局,葉知秋同樣沒能熬過中盤,被一個小卒過河頂翻了老王。
吳永麟忍不住好奇的問道:“你以前下過象棋嗎?”
“這是第一次,感覺有趣,所以想試一下。”
吳永麟當時幾乎有拿刀砍翻葉知秋的想法了,感情對方拿自己涮羊肉呢,吳永麟頓時失去了興趣,原來葉知秋的高人模樣完全是裝出來的,只是當一旁的劉仲甫投過來一個戲謔的眼神後,吳永麟也兀自放開了,既然有人舔著臉面讓自己揍個夠,哪有不滿足對方的道理,吳永麟二話不說,接著和葉知秋開始了第三盤的殺局,這次葉知秋似乎要好了一點,至少熬到了中盤,只是卻被吳永麟的‘馬後炮’殺得人仰馬翻。
“還下嗎?”吳永麟試探性的問道。
葉知秋臉上毫無表情的點了點頭,一句話在肚子裡面似乎反芻了很久,總算大著膽子問了出來:“我幾乎是按照你剛剛說的口訣在行棋,怎麼感覺自己一直沒什麼進步,這裡面是不是還有另外的訣竅?”
“棋訣是死的,人是活的,你給我一根棒子,我還說自己能將一座山翹起來呢,只是那麼長的棍子從何而來?”
“恩?”
“那我就給你講講你熟悉的圍棋,我最近在東京偶然間從一個友人那裡得到了一本棋譜,回到成都的途中我閒著無事反覆翻閱,在腦海中完完本本的記了下來,希望對你有所啟發,名為棋局十三式。
第一式---謀全域性:夫萬物之數,從一而起。局之路,三百六十有一。一者,生數之主,據其極而運四方也。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數。分而為四,以象四時。隅各九十路,以象其日。外周七二路,以象其候。枯棋三百六十,白黑相半,以法陰陽。局之線道,謂之枰。線道之間,謂之□罫。局方而靜,棋圓而動。自古及今,弈者無同局。《傳》曰:“日日新。”故宜用意深而存慮精,以求其勝負之由,則至其所未至矣。
第二式---得算:棋者,以正合其勢,以權制其敵。故計定於內而勢成於外。戰未合而算勝者,得算多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戰已合而不知勝負者,無算也。兵法曰:“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於無算乎?由此觀之,勝負見矣。”
第三式---權輿:權輿者,弈棋佈置,務守綱格。先於四隅分定勢子,然後拆二斜飛,下勢子一等。立二可以拆三,立三可以拆四,與勢子相望可以拆五。近不必比,遠不必乖。此皆古人之論,後學之規,舍此改作,未之或知。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第四式---合戰:博弈之道,貴乎謹嚴。高者在腹,下者在邊,中者佔角,此棋家之常然。法曰:寧輸數子,勿失一先。有先而後,有後而先。擊左則視右,攻後則瞻前。兩生勿斷,皆活勿連。闊不可太疏,密不可太促。與其戀子以求生,不若棄子而取勢,與其無事而強行,不若因之而自補。彼眾我寡,先謀其生。我眾彼寡,務張其勢。善勝者不爭,善陣者不戰。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亂。夫棋始以正合,終以奇勝。必也,四顧其地,牢不可破,方可出人不意,掩人不備。凡敵無事而自補者,有侵襲之意也。棄小而不就者,有圖大之心也。隨手而下者,無謀之人也。不思而應者,取敗之道也。詩云:“惴惴小心,如臨於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