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人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83章 cd之殤,極品吳掌櫃,陶人張,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坐在去往衙署的馬車上,吳永麟卻沒有了風花雪月的心情,他想到了一個很微妙的問題,如果自己間接成了明末的張獻忠,自己來到這片土地上到底是對還是錯?
公元前310年,由張儀主持,秦國正式修建成都城。張儀此次建設成都城的標準是:“與咸陽同制”,意思是說,成都城採用了和秦都咸陽一樣的規模,由此也可以看出秦國上下對蜀國的重視。古人早就說過,‘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作為蜀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成都後來所遭受的毀滅性打擊,足以讓所有人觸目驚心。
第一次毀滅性打擊發生在東晉年間,開啟災難之門的人叫桓溫。在三國魏晉南北朝長達數百年的大分裂時期,桓溫是一個響噹噹的著名人物。此人曾經說過一句名言: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其極端心態與不擇手段,幾乎和南宋的秦檜如出一轍。
公元298年,北中國大多數地方都遭受了可怕的饑荒和瘟疫。為了在亂世中存活下來,人民不得不逃離家園,企圖找到一塊可以安身立命的土地。這其中,李特帶領由氐族人組成的一支流民隊伍,從甘肅略陽輾轉來到了四川。天府之國四川比生存環境極其惡劣的略陽要好一些,至少它不缺水,李冰父子建成都江堰後,四川地區水災明顯減少,李特和其他的流民們慢慢在此地安頓下來。他們多半以賣苦力或是做小商販的方式,過著半飢不飽的生活,但到底要比在家鄉活活餓死好得多。三年以後的公元301年,腐敗的西晉政府突然下令要求全國的流民都必須從暫住地返回故鄉。在執行朝廷的這道命令時,短視而貪婪的益州(就是現在的成都)刺史羅尚認為這是一個天賜的發財機會,於是下令在他的轄區內遍設關卡,當流民從這些關卡經過時,守護關卡的官兵便將他們隨身所帶的錢財搜刮一空。至此,流民們憤怒地發現,當他們在面對北方的饑荒仍然沒有丁點好轉,八王之亂還在繼續,而自己那點可憐的錢財隨時可能被羅尚巧取豪奪時,他們要麼在回老家的路上餓死,要麼就是揭竿而起。流民們在官逼民反的情況下選擇了造反,而領導這些流民造反的,就是那位略陽鄉下的農民李特。流民起義的隊伍如同滾雪球一樣不斷壯大,此後,李特戰死,其子李雄被推為首領,303年冬天,李雄攻佔成都,三年後,在範賢等人的擁戴下,李雄即皇帝位,建國號大成。因為後來李雄的弟弟李壽即位時,曾改國號為漢,故歷史上把這一政權合稱為成漢。李雄稱帝后,用簡單而有實效的方法統治益州,當中原的西晉一片民不聊生的慘狀時,經過李雄的治理,益州卻是一派世外桃源的繁榮昌盛。李雄死後,襲其位的李壽及其子李勢都是荒淫無道的昏君,安定了三十多年的益州重又陷入了亂世的怪圈中。李雄時期,西晉帝國就已經在多重打擊下滅亡,司馬家族的司馬睿南逃到建康(今南京),建立了一個偏安的王朝,那就是東晉。當成漢在李壽和李勢父子的折騰下奄奄一息時,經過多年休養生息的東晉已經有了征伐成漢這種割據王國的力量。公元347年,東晉派出荊州刺史桓溫為安西將軍,率兵攻打成漢。桓溫的軍隊溯長江而上,透過長江三峽進入了成漢地盤,駐守在川東的鎮東將軍李位向桓溫投降。此後,桓溫留其部將與成漢守軍相峙於樂山一帶,他則自帶一支輕騎晝夜兼程飛赴成都。在成都郊外,桓溫三次擊敗成漢軍隊,成漢末代皇帝李勢匆忙棄城逃往廣元昭化。在那裡,窮途末路的李勢聽從了隨行官員的勸諫――向桓溫投降。作為割據蜀中的末代皇帝,李勢最終的命運與劉禪頗為相似:他們同為投降的亡國之君,都被勝利方帶回各自的首都,安排了公侯之類的爵位,最後都客死他鄉。桓溫是東晉名將,也是一個有名的人物,《世說新語》裡記載了他相當多的軼事。從其中一則軼事裡,我們可以看出這位名將身上的詩人般的浪漫情懷:桓溫北伐經過故鄉時,看到早年種的小柳樹已長至十圍,於是為之流淚,發出了“樹猶如此,人何以堪”的著名感慨。但是,在對待平定成漢,防止蜀中再次割據的問題上,桓溫一點也不浪漫,完全是一個現實的政治家。他認為成都由少城和大城兩座互為犄角的城池構成,易守難攻,容易被人利用來建立一個獨立王國。於是,他下令拆毀了少城,只留下一座單一的大城。這是成都在歷史上所遭受的第一次毀城之殤。
時間是撫平創傷的最好的醫生,對人如此,對一座城市亦然。當桓溫以一個政治家的冷酷將成都少城完全拆除之後,人事代謝,江山鼎故,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和重建,到了天下再一次歸於一統的隋朝時,成都呈現出一派比過去更加興旺發達的景象。在李白和杜甫的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