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人張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20章 篳路藍縷,極品吳掌櫃,陶人張,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撫有蠻夷,以屬華夏。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左傳》
當年的楚國先民,就是穿著破衣,拉著柴車,開墾了山坡林地,建立了楚國,創立了積極進取、革故鼎新、開放融合、至死不屈的楚文化精髓。
楚國國君鬻熊,自幼習文練武,精通文韜武略,有治國安邦之才。他雖年高九十,仍然雄心勃勃。姬昌特到荊山拜訪他。鬻熊見到姬昌,喜出望外地說:“久仰大名,老朽正欲投奔,同濟蒼生,不料明主謙恭下士,來到敝國,幸甚,幸甚!”姬昌見鬻熊皓首銀鬚,便惋惜地說:“老人家雖有雄心壯志,只是風燭殘年,能光耀幾時?”鬻熊聽後,很自信地說:“我雖年邁,奪關斬將力所不及,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尚不老啊!”姬昌見他講得有理,而又歸附心切,便問:“你何以輔我立千秋之功,建萬世之業?”鬻熊答道:“今紂王施暴政,使得天下大亂,諸侯們為了偏安一隅,擄民夫充軍伍,刮民財濟糧餉,使民眾苦不堪言。我輔賢王招賢納士,集諸侯於麾下,以法繩約束之;施仁播德,天下歸心;弔民代紂,建千秋之基業。然後,修文息武,教代萬民,振興百業,便可國泰民安,四海昇平。”
文王一聽大驚,惶然拱手謝罪說:“老人家果然懷有雄才大略,請登車同往西岐共謀大事。”
鬻熊到西岐後,被用為謀臣,尊為師長。後來他立了許多功勞,成為周王朝的開國功臣。從而也大大提高了楚國的聲譽。
二十年後,周文王(姬昌)的孫子周成王(姬誦)在岐陽(今陝西岐山縣東北)盟會諸侯,楚子熊繹(周成王時,周王室為賞賜開國功臣的後代而分封諸侯。當時分封的諸侯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號。鬻熊的曾孫熊繹被封為第四等爵號,稱為楚子)異常高興,因為這是楚國有史以來第一次以諸侯身份出席朝廷召開的盟會。於是他興致勃勃地按期赴會。在舉行盟會儀式之前,諸侯們均散坐會場四旁。熊繹見會場佈置得整肅莊嚴,祭品豐盛,熱鬧非常,心中十分得意。頃刻,一位大臣逐一請各諸侯入席,各諸侯依次就座完畢,熊繹不見點到自己,心中著急起來。正在這時,另一個大臣走來,對他說:“請速同東夷鮮牟國君到會場上安放蓍草(濾酒祭神用的香草)、木牌(用以標明天子和諸侯席次),然後再去看守大庭前的火炬。”熊繹一聽,以為是大臣找錯了人,連忙自我介紹說:“我是楚國諸侯啊!應該……”大臣沒等他講完就笑著說:“哈,哈,哈,我知道你是楚子,今日侯伯以上方可入席,你小小楚子,又是蠻夷之族,何以入席?這是天子之命,不得違抗,去吧!”熊繹的肺都要氣炸了,但在如此場合,不敢發作,只得忍氣吞聲地服從。
楚國一班文武,算定熊繹的歸期,一面組織十里長隊迎接,一面準備豐盛的豬羊酒禮,為熊繹接風,歡歡喜喜慶賀一場,熱鬧一番,以揚國威。誰知熊繹回來後,卻是垂頭喪氣。眾人不知其故,你一言我一語地詢問赴會情況,熊繹總是一言不發。過了半晌,熊繹長嘆一聲後,向文武大臣們講述周王室欺他國小位卑,不給席位的情況。眾人越聽越氣憤。熊繹見此情景,便沉著而又鄭重地說:“眾文武息怒,聽我一言。今受中原欺凌,是因楚國財富貧乏,兵微將寡。眼下若與中原對戈,是自取滅亡。欲求生存,不受欺侮,惟有同心創業,奮發圖強。”一席話說得眾人連連稱“是”。於是,他帶領楚人在自然條件很差的荊山墾地,這便是篳路藍縷的由來。
到周昭王時期(周成王的孫子輩),楚國便不再開始像周朝上供,皇帝便親自帶兵去討伐,前面一次敗給了沒一個好向導,後兩次雖然只帶上了久經沙場、個個驍勇善戰的御林軍----守衛鎬京的“西六師”,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特別是第三次,楚人料定昭王兵敗後,必定從漢江邊渡江,於是就預先用樹膠把木板粘起來綁成船,放在岸上。這樹膠粘的木板船到了江心,樹膠溶化,船就開裂散架了。最精銳的王家“西六師”就這樣被消滅了,周天子落江而死。周王朝的大臣們不敢舉行葬禮,怕把這不體面的事張揚出去,只悄悄地把昭王埋了。
吳永麟一行人穿上那些破破爛爛,從死人身上搜刮來的衣服,頗有一番昔日楚人隱而不發、開疆擴土的味道,只不過楚人是革故鼎新、風發圖強,吳永麟他們只是去撿現成的。
唐屾沒隔多久便見到了這位新的吳知府,相比較他先前看見的那位替身,他更願意相信眼前這人才是行貨,吳永麟渾身散發出來的高人風範,已經完全折服了他。
“收了別人的錢,事卻沒辦成,你怎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