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16部分,盛唐夜唱,死磕,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算盤之起源時代頗有爭論;不過葉暢在大唐還未曾見到過;他當初在修武時;受元載所非難;便曾經用算盤在極短時間內完成賬目計算。到了興辦私學與學校之際;為了彌補此時計算用具之不足;他便大力推廣珠算之法。他自己還計得加減法口決;乘法也有些印象;唯有除法;是他與張休等人費了不少氣力重新總結出來。
珠算是旅順書院的一門必學課程;幾乎從三年級開始;每個學童都得學會用珠算來做算式題。在場的蔡晨果、嶽曦和楊帆三人;自然是其中佼佼者;算盤在手;隨意撥了幾下;輕脆的聲響;讓人不禁精神一振。
“此珠算算盤也;《數術計遺》有云;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閣下既是國子監助教;又為算學館之師長;豈能不知此物?”蔡晨果抬起眼;睨視了瞿曇巽一眼:“大驚小怪;只因見識淺陋吧?”
這話說得瞿曇巽臉青一陣白一陣;好半晌沒有說出話來。
嚴格來說;瞿曇巽的主業是天文;算學只是依附於他的主業之上;而且他最精通的;還是祖上傳下的天竺數學;故此對於漢人數學古籍並不是特別熟悉。更何況算盤與漢人《數術計遺》中載的珠算;還是有些區別的;他哪裡弄得明白?在他看來;此時的計算器;就應該是算籌;怎麼會有算盤出現?
這也與他訊息閉塞圈子較小有關係;事實上;葉暢在遼東大力推廣珠算;如今有些商家掌櫃;也嘗試著使用算盤計算了。
瞿曇巽本來還要在算盤是不是計算工具問題上糾纏的;他有一種直覺;覺得這項計算工具會對此次勝負有非常大的影響。這時小吏輕聲催促道:“聖人在上;不宜多做糾纏。”
聽得這話;他才息了爭執的念頭;氣鼓鼓地坐了回去。
對話傳到了樓上;李隆基哈哈笑了笑;看著葉暢:“你這弟子;頗有你之性格;其人才器如何;可否出仕?”
這是嘲笑葉暢教出來的人也是嘴上不吃虧的;葉暢卻坦然當作對自己的稱讚;毫不謙遜地道:“蔡晨曇在我諸弟子中;出類拔萃;單論才器;絕非等閒。臣準備讓他跟在臣身邊再歷練兩到三年;然後再薦與聖人。”
“其餘二人呢;才器與他相比何如?”
“此三人才器相當;不過性格略有不同;蔡晨果性子稍急;但反應敏捷口舌伶俐;嶽曦沉穩謙和;有大將之風;楊帆性子活潑善謔;善於交際。”
李隆基聽了捋須不語;在葉暢口氣裡;似乎那說話的蔡晨果在三人中反而是稍弱者;而嶽曦最強;楊帆亦有所長。
拿出運算工具之後;雙方各自將所出之題交與小吏;小吏再將之分發。
這一分發;便又看出不同了;國子監算學館這邊;是所有人圍在一塊;大夥聚著解題;還有小聲討論;甚至連那些助教、博士;也在旁邊參與;二十餘人湊在一塊兒;一時間好生熱鬧。
相反;旅順書院這邊;則只是最初時大夥聚在了一處;然後三個人各拿三四題去;竟然不是分工協作;而是各自單于。
見到此情形;李隆基心裡不免稍有輕視:葉暢這幾個弟子;或許有才;但是不夠團結。
他想到便問:“葉暢;你這三位弟子;為何不攜手共進;同克難題;卻是各自做各自的;莫非他們只擅單槍匹馬;不擅與人合擊?”
“並非如此;料想是算學館的十道題對他們並無難度;故此他們各依所長;互相分工罷了。”葉暢笑道。
正說話音;雙方便開始計算解題;瞿曇巽先將旅順書院的第一題拿出來;卻沒有什麼玄虛;乃是個水利之題;大致是說某堤倒圍;江水湧入;當地官民在低處開決放水;湧入水時速若於;放走水時速若於;問幾時決堤圍垸積水沒過安全之線。瞿曇巽先是一愣;然後微喜:這種題目;雖是繁複;卻非無解。
一群太學生便開始七手八腳計算起來;這題只要能列出思路;剩餘的無非就是計算。瞿曇巽嘴角浮起了一絲怪笑;瞄了對方一眼;他們列出的第一題;亦是一個計算題;不過此題看似簡單;卻是要耗費極大時間;需要將題中數千數字全部累加起來;哪怕是用算籌;也不是短時間能算出結果的。
但他才怪笑;便見方才譏嘲他的那個少年人提起毛筆;在紙上刷刷寫下一串數字;然後將那張紙交與身邊的小吏:“第一題已解”
“這怎麼可能?”瞿曇巽訝然驚呼;忍不住起身看:“這一定是錯的”
小吏原是要將墨吹於淨再將紙收起來的;但得了主持的官員示意;他將那張紙開啟;亮給眾人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