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7章 草率了啊!,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榮耀與忠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獲得了名利,為了持續擁有名利而去盡到義務或責任,無疑是一件顯得非常公平的事情。 等待哪天盡情享受名利帶來的好處,不想著有絲毫的付出,乃至於想方設法極力侵佔更多,其實這樣的社會基本上就是病了。 一旦社會病了?不知道那些享受名利的人,他們能夠繼續享受多久。 有那麼一個道理,統治者比誰都不願意社會持續變壞,他們明白只有一直利好,自己的榮華富貴才能夠長久。 問題出在什麼方面?每一個人都是自私的,只想著別人去承擔義務或責任,自己只想著佔盡好處而不願意付出。 在那種心態之下,很難避免會朝著全員蛀蟲的趨勢發展,搞到最後誰都無法繼續安生,引發全社會的動盪,一些有資本的人再角逐出新的統治層,一次又一次迴圈輪迴幹權力爭奪的戲碼。 “我見證了底層想往上爬有多麼艱難,也看到了中上層為了保住名利一次次拼命,更看到了高層在發生矛盾時候的剋制。” 樓令所見的其實不多,一番觀察下來卻發現當前的社會比較一言難盡。 沒有絕對的好或壞,每一個階級都有自己的奮鬥目標,誰都在朝著自己的目標而努力著。 而往往想實現目標無比艱難,例如樓令這一次獲得“下大夫”的爵位,不是晉國剛剛經歷一次大洗牌,哪來的無主之地容得下新的貴族。 也正是因為晉國在面臨大洗牌,各個有卿位的家族矛盾變得尖銳,互相試圖用各種方法打擊對方,使得底層的人擁有了更多的機會。 當然了,那種機會僅限在“士”以上的階級,本身連“士”都不是的話,花費幾代人的時間繼續奮鬥吧。 “出發!” 樓令這一行人,總人數也就五十三,其中的十二位是從郤氏借來的人手。 他們攜帶了三輛馬車和兩輛牛車,使用不同的牲口來拉車,所拉的物資自然也就不一樣。 用馬來拉的車輛,上面裝的是搭設營區所需的木樁、帳篷,還有兵器、甲冑等等。 牛拉的車輛則是裝載各種糧食以及水源,再來就是烹飪時會使用到的工具,其中包括柴薪。 什麼?竟然連用來燒火的柴薪都要攜帶?這完全就是廢話了啊! 別看野外那麼多的植物,實際上每到一個地頭重新收集,並不是一次次能夠找到充足的木頭來燒火,原因是大多數植物並不乾燥。 所以,樓令一夥人基本上是能夠就地取材就撿,再進行一路攜帶一定的量,沒有辦法就燒攜帶的柴薪。這樣也就避免到了地方找不到可燒物,保證每次需要使用都有足夠的儲備。 他們從旬氏的地盤沿著汾水往北走,途經旬氏的封地期間,一路上相隔四十五里就能夠看到一座村莊。 “旬氏經營該地一兩百年,才有現如今的景象。” “你看那些村莊,每一座的人口保持在五百人以內,對吧?” “那是每一個家族在長久時間內得出的最佳方案,一旦村內的人口超過五百,多餘的人口就會被遷徙走。” “那樣做是保證現有耕地都能夠得到利用,減少每一座村莊人口過多帶來的負擔。” 樓令聽了上面那些話,認為就是現如今的一種科學。 當然了,並不是沒有村莊超過五百人口,或者說一旦超過五百人口就會被遷徙走。 有些地方就是適合居住大量的人口,不會因為人口過多導致當地生存艱難,相反人口越多越好,肯定就不會將人口遷徙走了。 樓令有一個疑問:“每一個家族都會配合嗎?” 不要忘記一點,許許多多的村莊並不屬於某個家族的血脈,可能是外姓掛靠在這個家族,例如老樓家先掛靠先氏,後來又掛靠郤氏。 在沒有魂穿之前,樓令知道“休耕”這麼一回事,聽名詞也知道是怎麼進行操作。 無非就是兩塊田,輪著相隔一年或幾年輪番耕作,不進行耕作的那一塊田休耕來養地力。 因為需要“休耕”的關係,一個家族所擁有的田畝,數量上真的就不能太少,要不然根本無法保證產出能養活家族的所有人。 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在任何時代都通用。 樓令甚至發現了一點,春秋時期對人力的使用效率,遠遠超過之後的許多朝代。 或許正是因為那樣,春秋和戰國時代進行動員,兵源利用率遠勝的原因吧。 “那是哪裡?”樓令指著汾水東岸的連綿山脈。 郤超答道:“霍太山。” 他們已經進入一個叫“呂”的地方,當地屬於國君直轄。 而在之前,他們途經了“霍”地和“賈”地,一樣是屬於國君的直轄區。 現如今好多的地方都是國君直轄,從行政單位的名稱也能一眼看出來,只要是“縣”這種行政單位就是由國君直轄,當地的最高長官叫“邑宰”。 不是由國君直轄的話,不一定就是某位貴族的封地,它極可能就是一塊無主之地。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劍氣挑燈

老酒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