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又一次提議擴張
榮耀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74章 又一次提議擴張,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榮耀與忠誠,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將‘虎牢’變成貿易集中地?”郤錡得知這個訊息,下意識反感。
之前提到過了,晉國修築“虎牢”是要拿來作為軍事重鎮。
一個軍事重鎮變成貿易集中地,豈不是會有很多人長期聚集在當地的周邊。這樣子,像是一個軍事重鎮該有的景象嗎?
尤其一點,作為關隘的“虎牢”只會有一面城牆,主要是防外不防內。
真的變成貿易集中地,關隘還有什麼安全性可言?
只不過,要是“虎牢”成為貿易集中地對晉國顯然極有好處,起碼晉國各個家族可以就近進行貿易,並且土地是晉國所有,分割之後可以修倉庫來自己囤貨,也能租出去收取費用。
所以,讓“虎牢”變成貿易集中地,晉國會向宋國那樣享盡地理的各種便宜了。
有那麼一件事情,樓令認定那種人為的規劃不會長久。
畢竟,以地理位置而言,“虎牢”確實是更靠近天下的正中心,交通上面卻是不佔什麼便利。
更現實的情況是,經濟作物的產出一直是晉國的短板,能夠提供的產品和數量相當有限。
那些話,樓令不會講出來。
說了就是在潑冷水,不會有人心生感激,相反等事情真的發生會怪在樓令頭上。
看場面,多數卿大夫明顯就是飽含期待,等著成為事實,再享受各種利益。
“無論鄭國不敢以非常手段奪取‘虎牢’,楚國出兵會被我們洞悉,看似有風險,其實沒有多大。再者說,我們修築關隘只是一種態度,並非是用關隘來保證不被入侵。”郤至屬於迫不及待的人之一,講出這件事情。
這倒是大實話了。
晉國處在對外進攻的歷史時期,關隘的重要性並不明顯。
到了關隘發揮作用的時期,肯定是晉國無力再對外進行征戰,需要那些關隘來阻擋外敵的入侵。
“任由列國進行攻伐,這……”晉君周當然會在。他心裡覺得非常不妥當,認為一定會亂了套。
沒有接受過儲君的相關教育,晉君周卻是立刻看清本質,尤其是年紀並不大,環境也無法給予鍛鍊的機會,真的是顯得極其聰慧。
在晉國稱霸之後,為什麼不允許列國自由開戰呢?完全是晉文公那一代人明白一個事實,一旦列國可以自由開戰,勢必會出現“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現象,致使某些國家得到擴張,有了可以挑戰晉國的實力。
因此,晉國利用扛起“尊王攘夷”的大旗,警告列國不得隨意開戰,有什麼矛盾可以尋找晉國進行裁決。
這裡是不是發現了另一個亮點?列國有矛盾找晉國來裁決,一下子讓晉國變成仲裁者,不止地位變得非常超然,同時能夠一次次從發生矛盾的雙方獲取好處。
完成了這一個步驟的晉國開始要求列國對自己上貢,並且是每一年都要“聽成”。
那三板斧下來,晉國除了沒有正式稱王之外,權柄到實際利益都拿到手,天下格局也就變成“洛邑”有個“大王”,晉國卻是成“小王”了。
只看眼前的話,維持既有格局看似對晉國有利。
論長遠?那就有太多可以說道的地方了。
郤錡知道會產生很龐大的利益,更是看到了伴隨的風險,沉聲說道:“以經濟利益來換取同意他們征討鄭國,撕開了這一個口子,下一次會不會再發生某諸侯賄賂,我們再同意他去攻打哪個國家。”
這是有歷史教訓的。
在周天子有實際權柄的時代,一再有諸侯賄賂周天子,取得了征討的權利,結果不免形成諸侯亂戰的局面。
最開始的時候,以《周禮》的規定,周天子可以有六個“師”的兵力,公爵、侯爵只能有三個“師”的兵力,伯爵、子爵、男爵只能有一到兩個“師”的兵力。
諸侯進行常年的混戰,一再兼併下來出現幾個大國。這些大國的實力不輸給周王室,自然而然對周天子不再是那麼聽話了。
歷史上有沒有“烽火戲諸侯”呢?反正列國的國史找不到相關記載,首次出現是在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周本紀》之中。
而諸侯不再對周天子唯命是從,無非就是實力發生變化而已。
什麼變化?周天子按照規則還是可以有六個“師”,變成公爵、侯爵可以有三個“軍”的兵力,伯爵、子爵、男爵只能有一到兩個“軍”的兵力。
純粹就是因為實力的變更,導致一些規矩不再是規矩,或者叫有了新的規矩,乃至於周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