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44部分,永曆四年,蒂帆,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令,只怕他也很難壓服眾將。
數日之後的今天,探馬總算是獲取到了訊息,大隊的明軍出現在了龍游縣,正在沿著官道一路向西。不出意外的話,三天之內就能抵近到定陽溪——清軍圍城聯營的對岸。(未完待續。)
第一百一十六章 彈幕時間
定陽溪必不可守,這是清軍眾將的共識。原因無他,一面要面對隔溪相望的明軍主力,背後的長圍沒有遠沒有修建完成,還要提防著衢州的那近兩個戰兵營的明軍,腹背受敵,一個不小心就是全軍覆沒的下場,這是清軍眾將所不願意看到的。
可若是不退,定陽溪處處皆要防範,而明軍實在不行還可以進入南面的山區再行強渡,面對那裡的山路,明軍在對岸根本無法設防。
由於那支漢八旗軍的覆沒,如今清軍眾將已然喪膽,雖說此事還在保密之中,但是兩軍陣前,明軍必然會把俘獲的漢軍八旗和旗幟、將校拉出來以挫清軍士氣。這些人都是老軍務,很清楚到了那時即便是矢口否認,下面計程車卒們也會去相信對面明軍的,而非是他們的。再加上背後明軍的威脅,這仗根本就沒辦法打。
撤過衢江,這已經是眾將的共識,在得到了明軍已經自龍游縣城越過了靈溪之後,清軍便開始了撤軍。不過撤退到的地點卻也不遠,只是衢江西岸的那片先前的聯營而已。
利用衢江來延緩明軍的攻勢,這是沒辦法的辦法,因為明軍的水營並非全滅,衢州府城西城牆外還停泊了小半的浙江內河水師,錢塘水營每一次透過那片區域都會遭到明軍水營的攻擊,這幾乎是必然會發生的。但是一路向西,通往江西的路上,這樣的屏障卻也再沒有哪怕一個了,眼下也只能如此。
所幸李本深還是知道洪承疇的底線在哪裡的,所以他才會制定出了一個節節防禦的辦法,首先就是衢江,而後則是江山和常山這兩個縣城,最後才是廣信府的玉山縣,一步一步的來,半個月很快就過去了。況且,這半個月開始的那一天,明軍還未必能從金華府出發呢。
時間是衢州這邊的南線清軍唯一的助力,而當他們發現明軍的時候其實也已經過去十天了,這半個月想來應該是十拿九穩的。
兩天後,清軍早已撤回了衢江西岸,而明軍主力也緊隨其後渡過了定陽溪,與衢州守軍完成了會師。
主力部隊剛剛經歷過一場大戰,兵員的損失雖然不算很大,但是面對衢州一線的三萬清軍戰兵,尤其是這些清軍還大多是在清軍南下前就已經當兵吃糧的老兵,只有四個半戰兵營,算上衢州守軍也不過萬人的明軍主力對於勝負還是未知之數。
衢州無恙,陳文已經是穩坐釣魚臺了,但是他的這支大軍如果不能打出去的,遲早還是會被擁有壓倒性資源優勢的清軍困死在這片盆地裡的。所以必須抓緊每一分擴張的可能,此刻雖然遠不及清軍人多勢眾,但是大敗漢軍八旗的事實已經先聲奪人了,清軍在震驚之中迫不得已的解除了圍城就是一個最好的明證。
登上城頭,陳文遙望著衢江西岸的清軍聯營,看上去還是他返回金華時的那個樣子——深溝高壘,遍佈於常山江兩岸,以浮橋勾連,用鐵索攔江,一副堅固非常的架勢。只可惜在陳文看來,這一切就跟紙糊的一樣。
守禦之道,並非是深溝高壘、堅壁雄城就夠了,除去“外無必救之兵則內無必守之城”的兵家至理外,最重要的還是守城者的意志。沒有了堅定的守城者,再堅固的雄城也只是一副空皮囊罷了。
無論是坐擁堅城而不守,還是以城不高、池不深的小城抵抗大軍良久,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
遠的不說,南京雄城,杭州亦是堅固非常,城中皆有大軍,左近更是用著大量的援兵,可清軍南下卻幾乎是傳檄而定。倒彷彿是花蕊夫人的那句“十四萬人齊卸甲,更無一人是男兒”的古語重現。
相較之下,江陰外無援軍,內無雄兵,守城的不過是江陰計程車民工商,為首的閻應元、陳明遇和馮厚敦不是典史就是訓導,幾個低階的文官而已,面對的清軍中卻不乏端重親王博洛、敬謹親王尼堪和當時還是恭順王的定南王孔有德這樣的清軍名將。但是即便如此,他們卻可以率領百姓在清軍兩百餘門大炮的狂轟濫炸之下堅守城池八十一天之久,可謂是高下立判。
正好比江陰的那位殉節女子的詩中所寫:露胔白骨滿疆場,萬里孤忠未肯降。寄語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戰爭之中最重要的是人,而人在其中最重要的則是意志,野戰如此,守城亦是如此。此番陳文能夠大敗漢軍八旗,大軍日夜賓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