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7部分,永曆四年,蒂帆,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天津三衛,在明朝轄地九千兩百餘頃,與州縣無異;再如後世的廈門,在此時此刻則被稱之為永寧衛中左守禦千戶所,是為鄭成功的大本營。

而浙江的衛所自建立之初,最主要任務便是備倭。是故,浙江的衛所設定於沿海府縣居多,位於嘉興、杭州、紹興、寧波、台州、溫州等沿海六府的衛所多達十衛三十所,佔據浙江衛所總數的六成以上。相對的,內地的衛所則偏少,其中金華府境內更是隻有直轄於浙江都指揮使司的金華守禦千戶所。

金華守禦千戶所設立於洪武三年,編制有正千戶一、副千戶二、百戶十,其聽訟設鎮撫一,以上皆世襲軍職,其衛所衙門就在府城酒坊巷的巡按御史行臺左近。

太平天國時期,忠王李秀成的堂弟侍王李世賢攻下金華後,將已經改為試士院的巡按御史行臺與金華守禦千戶所原址統一修建為侍王府,乃是後世中國留存的太平天國建築中儲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壁畫等藝術品最多的一處。

而軍鎮這個單位則屬於鎮戍制,在明朝則始於永樂年間起逐步建立的用以防備蒙古人的九邊十三鎮。隨後,尤其是在募兵制盛行後,開始逐漸在全國範圍蔓延開來。

在明初的衛所軍制下。衛所武官平日在衛管軍,遇徵行,“則率其屬,聽所命主帥排程”。戰事結束,兵還衛,將歸朝。將領與兵士之間沒有密切的聯絡。永樂以後,常備兵制———鎮戍制產生,總兵等將領長期鎮戍邊鎮,統率營兵,將領與兵士之間的聯絡特別是在家丁制興起後也逐漸的緊密起來。

陳文口中的金華鎮源於自天台山出發前王江授予的金華總兵的名義,只是南明時期制度已徹底敗壞,他此前還有魯監國任命的大蘭山總兵的職務,可那時他和王江則早已被迫南下天台山,更不要說是在大蘭山上駐軍了。

至於金華衛在理論上則屬於是原本的金華守禦千戶所的延伸。不過陳文並不打算按照明朝的衛所制度來建設金華衛,所以原本的金華守禦千戶所則勢必會進行裁併。

聽到陳文提出要建立金華鎮和金華衛這兩個軍事行政單位,在座的數人盡皆瞪大了眼睛看著陳文,一個個如餓狼見了肉的目光讓陳文雞皮疙瘩直跳,就連那兩個文職幕僚也只是稍微含蓄了一些而已。

對於他們的反應,陳文很能夠理解。無論是軍鎮,還是衛所,新的軍事、行政機構的建立都意味著權利的授予。而他們這些追隨陳文有年,屢立功勳的高階軍官和幕僚勢必將分到最大的一塊蛋糕。

“金華鎮下設南塘、義烏、東陽三個戰兵營。鎮直屬部隊以及若干編制不一的守備部隊,負責王師在這片新近光復的土地上的進攻、守禦等軍事任務。其中金華鎮以鎮守總兵官為主帥,三個戰兵營的指揮為協守副總兵,鎮直屬部隊主將為參將銜,各守備部隊負責軍官按照配置兵力和鎮戍地點分授遊擊將軍、守備和千總等軍職。”

金華鎮作為鎮戍軍鎮,自然是總體負責本地的進攻和防禦事宜。戰兵營不提,鎮直屬部隊和守備部隊在明朝也有先例,只是名稱略有不同罷了。不過無論怎麼叫,其職能都沒有發生變化,所以理解上也並不困難。

“自天台山出發前。王巡撫已經任命本帥為鎮守金華總兵官。南塘營指揮一職由李副將接任,義烏營指揮和東陽營指揮不變,繼續由吳副將和尹副將負責。至於鎮直屬部隊,則由陳國寶參將負責。”

鎮守金華總兵官一職的歸屬可謂毋庸置疑,甚至包括義烏營和東陽營的指揮也沒有出乎意料,只是所有人都沒有想到,李瑞鑫卻接手了南塘營指揮一職,而在孝順鎮之戰前就負責南塘營的樓繼業身為參將反倒連鎮直屬部隊的主將都沒有撈到。一時間,眾人盡皆愕然,就連樓繼業也沒有例外。

“守備部隊的主官,本帥以為原義烏縣加銜守備劉成在守城戰中表現不俗,可以任命為東陽縣遊擊將軍,負責東陽一縣的守備工作,而其他的位置則按照歷次作戰的功勳再做評訂。”

東陽縣是明軍進軍金華起佔據的第一個縣,也是儲存最為完好的一個縣。明朝的東陽縣地域廣闊,包括了後世的東陽縣全境以及磐安縣的大部。

可是眼下明軍最主要的敵人分別駐紮與杭州和衢州,自然不可能在此集結重兵,而此地卻要面對著台州清軍以及立場尚不明確的周欽貴所部義軍,所以這個東陽縣遊擊將軍的任務很重,甚至可以說已經開始邁向高階軍官的序列了。

“另外,金華鎮總兵府及直屬部隊、戰兵營以及守備部隊統一下設軍需官、軍法官負責協助主官,其中各級軍需官直接向金華鎮總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如戲

孤悟

不朽天途

天馬行空

錦桐

閒聽落花

被鴿子o偷聞資訊素後

慕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