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幾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54章 第二代人腦晶片的方向,私人科技,路幾層,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鄧教授,感覺怎麼樣?”穿過鋼鐵閘門,管明笑眯眯地問著一位臉上有褶的老頭子。
這人姓鄧,主要是研究化學的,目前是某高校的教授,專業水平且不談,但人品上沒得講,肯定是值得信任的。
“挺好,都挺好,這東西真厲害啊。”鄧教授也是笑呵呵地說著,一張大圓臉,笑得跟彌勒佛似的。
不過這只是他的外表而已,實際上這老爺子相對來說是一個寡淡的人,不喜歡多聊什麼,總喜歡自己琢磨著。
這些實驗人員並不知道他們所有的內部交流都被雙星記錄著,透過記錄對比,這老爺子是內部交流最少的一個人,或許也是因為他年齡最大吧,估計和小輩也沒什麼太多共同語言,畢竟大家的工作方向都不一樣。
“怎麼樣,身體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嗎?”管明坐在他身邊,隨口問道。
不同年齡的人,身體機能是不同的,甚至每一個人都存在著個體差異,管明最初研究人腦晶片也是針對老人的,針對家裡已經年邁的老人,以及即將要年邁的父母,所以他比較看重高齡實驗人員的具體感官。
“還行,就是感覺老了啊,思想和思維都遲鈍得很吶。”摸了摸光溜溜的後腦勺,鄧教授感慨一句。
抬頭,管明看了一眼專門負責鄧教授的後勤人員,而後勤人員馬上遞過來一份資料。
監控人腦大腦皮層活躍度不算是太黑的科技,從資料上能看出,當人的年齡越大,大腦皮層的反應程度就越低。
站在歷史的角度上來看問題,大多數科學家的黃金科研年齡也不過是20到35歲之間,甚至更短,之後就是依靠見識和經驗來推動科技發展。
當然了,這並不意味著當人腦晶片出現後,越老的科研人員就越吃虧,主觀能動性其實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點,而這並不是記憶或者是經驗能改變的。
天賦秉異的達芬奇無法在鋼琴領域中比肩貝多芬,牛頓之力也死死地按住了達爾文的棺材板。
人腦晶片再強大,也不可能讓一個人的意志堅定如鐵,也不可能讓一個對某方面完全無感的人在這方面達成卓越的藝術成就。
“沒那麼多說法,以後還有你發光發亮的時候呢。”笑著回應一句,管明思考著年齡與人腦晶片使用率的圖表。
在已知實驗體中,年齡在18歲到42歲之間的人,對人腦晶片的使用率是最高的,隨後隨著年齡的上升而不斷減少,因為實驗人員年齡最低也是18歲,管明手上沒有更低的資料。
同時在記憶轉化方面,年齡越大的人轉化時間越長,因為記憶也是一種資料,在轉化速度不變的情況下,記憶總量越大,耗時越長,同時因為年齡越大導致大腦皮層活躍度降低,表現出來的則是提取記憶變慢,也間接地降低了轉化速度。
管明手上年齡最低的資料應該是大黃,但大黃物種在這了,管明不可能把它的資料當成人來看待。
“未來還是要靠你們了,我這不就是靠你麼,不過有一個問題我不知道該不該說……”遲疑一下,鄧教授表情有些為難。
“說吧,這也是實驗內容啊,有什麼問題儘管說好了。”管明一聽,把材料遞回去,看著這老頭。
“是這樣的,我在,呃……在腦子裡進行各種實驗,實驗結果、實驗過程和真正的實驗沒有區別,而且很完美,但腦子裡想的和現實裡做的是兩個概念,最典型的就是力氣和精準度,我在腦子裡可以平穩地拿起燒杯,但是在現實裡我明顯有手抖的現象,這不是什麼排斥現象,而是一種思想和身體的不匹配,但是我又沒辦法在腦子裡模擬出我在現實裡的真實表現,這種反差有點大,很不習慣。”搓著手掌,鄧教授表情稍稍有些窘迫。
“不過都是小問題,但你也說了,這是實驗嘛,我也算是吹毛求疵了。”沒等管明說什麼,他又笑呵呵地說著,彷彿是在告訴管明他在‘找事’。
“這一部分啊,我還真沒考慮過,嗯……一時間還真沒什麼解決的辦法。”沉吟一下,管明遺憾地搖頭。
雖然劉喜的實驗是成功的,但有些資料還是沒測試出來,比如說鄧教授所說的這個。
劉喜當初是全身癱瘓,他能控制身體完全是依靠人腦晶片,依靠這種獨立於人體自然神經系統外的功能,也就是說,他當初控制身體不是用本能,而非鄧教授現在依靠本能來控制身體。
劉喜是以人腦晶片為主,而鄧教授是以人腦晶片為輔。
兩種不同的使用方式,帶來的結果是不同的,就好像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