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32部分,驚門,熱,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我哪能騙您呢!我當時都驚呆了,心裡就想,只要能抱著這樣的女子親一口,這輩子也就值了!”
車中兩人就這麼一路走一路聊,艱險崎嶇的旅程受到了某種慾念的驅使,在期待中也變得不再那麼枯燥難熬。成天樂一直不緊不慢的跟在後面,到了下午快三點的時候,算算路程已經有九十多里了,他突然又聽見了另一輛汽車的聲音。
奇怪的是,那輛車不是從對面開來的,而是越野車從後面追上的。那是一輛小型貨車。車斗空著沒有裝東西。成天樂在來路上分明仔細觀察過各種印跡,至少半個月內沒有車經過的痕跡。那麼越野車怎麼會追上一輛同向行駛的貨車呢?
這狀況很蹊蹺,實際上只能說明一件事。那貨車應該是從武陵鄉方向開過來的,然後又在路上掉頭開回去,恰好就出現在越野車前面。成天樂這麼想著,一遍展開神識留意查探,並沒有發現誰施展神通法力的痕跡。
越野車司機在下意識的按喇叭,但是這種路上是沒法超車的,除非到了兩邊沒有峭壁的開闊地帶,前車停下來勉強把輪打到路基外,後車才能小心翼翼的擦過去。
行駛中不可能超車。越野車只得跟在貨車後面,又走了不遠,終於看見了人煙痕跡,還有一座令人目眩的索橋。這條路直通一道斷崖,在斷崖邊緣的山林間有一片平整的空地,蓋了一棟白色的二層小樓,小樓後面是個小型的變電所。
有電纜線從地下冒了出來,透過兩座塔架連向斷崖對面的塔架。兩道斷崖間是近千米深的谷壑,底部有一道激流奔騰。激流在不遠處拐了一個直角彎。水流拍擊懸崖的轟鳴聲站在崖頂就能聽見。從這道斷崖到對面的崖頂有二百多米寬,凌空架著一座索橋。
成天樂不久前曾穿越橫斷山區,對各種索道和索橋已經不陌生。在旅遊觀光者看來,橫斷山區險峻秀麗的群峰、雄偉磅礴的谷壑。都是大自然的美景;但是對於自古生活在那裡的人們來說,那些都是日復一日必須面對的艱難險阻。自古以來,當地山民的的交通以及運輸都離不開索道。直到今天仍是如此。
最早的索道與索橋,都是竹藤製的。用堅韌的竹篾絞成粗索,固定在谷壑兩端巨大的岩石上。下方就是深淵與奔騰的激流。如果並排拉幾根索,並用橫筋固定在一起,裝上欄杆、鋪上木板,便是原始的索橋。這種索橋的承載能力和使用壽命都有限,維護起來非常麻煩,但是相對造價比較低。
古代高階一點的索橋和索道,主結構是鐵鏈,比如紅軍長征中曾經飛奪的大渡橋,橋板下面鋪設就是碗口粗的鐵鏈;而在現代,多用鋼索為主結構。
現在很多人到風景區旅遊,大多都乘坐過索道,粗索上有的吊著帶安全扣的座位,有的吊著封閉式的轎廂。
但是在偏遠山區簡易式的索道,可遠沒有那麼安全與舒適。最簡單的是滑索,也叫溜索,安裝在峽谷兩端,一頭高一頭低,掛著滑輪利用自然的重力滑過去。滑索如果吊著轎廂的話,往往就像一個大鐵籠子。利用重力的滑索通常需要一對,一根是滑過去的、另一根是滑過來的。
滑索太危險,用起來有時簡直像玩雜技。也有的山區可見幾根鋼絲繩拉成的平索,下面吊著來往轎廂用絞盤控制,而且很多地方的絞盤往往是人力而非電動。
更方便的就是索橋了,成天樂見到的就是一座新的現代索橋。它使用鋼絲繩為主結構,利用錨碇、聯結器、震動調節器組成構件,把多根橫跨峽谷的鋼繩固定,兩側有軟欄杆,上面還鋪設了橋板,可以走車。
這座索橋應該就是外界出入武陵鄉的咽喉要道,看上去修建的年代並不久。而在橋兩邊的高崖上,仍然保留著傳統滑索。橋左邊左邊有臺階通往高處,一根鋼索傾斜著連向對岸,下面吊著個竹編的大筐, 這筐大得可以裝下一個人加一頭牛。
人坐在筐裡,筐透過掛滑輪在鋼索上可以直接滑到對面去,筐上還連了一條繩子,從這邊還再能拉回來繼續用。而在右邊,也同樣有一根滑索,高點以及竹筐都在對岸的高崖上,人也可以從那邊滑過來。索橋開通之後,已經用不著乘坐這種驚心動魄的吊籃滑索了,但當地人仍然保留著它們,彷彿是一種象徵也是一種紀念。
崖頂空地上的那棟二層小樓,門是關著的並無人影。小貨車經過樓門口踩油門加速,冒著煙衝上了索橋。鋼索在震顫、晃悠,彷彿隨時就要把這輛車給癲下去,但它還是忽忽悠悠的過了橋,轉了一個彎消失不見,那路彷彿仍不知通往何方。
後面越野車司機突然看見一道斷崖和一座索橋,不由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