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93部分,兵臨天下,孤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前,背靠著柔軟的被褥,直到這時,他的身心才徹底放鬆下來,劉璟開啟桌上幾本奏疏,儘管他此時昏昏欲睡,但奏疏的內容卻讓他精神一振。
這是賈詡從長安寫來的奏疏,奪取關中後,賈詡就負責梳理整個關隴地區的事務,而趙雲則出任關中都督,率十萬大軍鎮守關中、隴西和河湟地區,而馬超則出任河西都督,率三萬軍鎮守河西走廊。
奏疏中的內容是關於近一年來,關中地區的恢復和梳理,由於關中地區實行五免五減半的特殊政策,也就是五年內免田租,同時在五年內算賦及口錢減半,這樣便將逃亡各地的關中紛紛吸引回鄉。
短短一年不到,關中人口淨增三萬戶,近二十萬人,有從巴蜀、漢中返回的三輔人口,也有從隴西、河湟回鄉的人口,更有從中原及幷州返回關中的鄉民,連賈詡也沒有想到引來這麼巨大的效果,奏疏的言語之間洋溢著他的興奮。
‘長安損毀城牆業已修復完畢,董卓之亂導致未央宮破壞嚴重,但主體已修復,臣正修繕內飾,秉承漢王之令,拼舊為新,不增官府負擔,業已恢復六成,再過半年官署宮殿便修繕完畢,臣竊以為,遷都可行矣。’
遷都長安,是漢國朝野已達成一致的國策,甚至包括很多巴蜀派系的高官,也紛紛贊同遷都長安,長安是漢朝舊都,關中又是龍興之地,只有遷都長安,才會有一統天下的氣勢,無論荊州派還是巴蜀派,儘管他們都有各自的利益,但在統一天下方面,他們的利益卻是一致。
遷都長安已是共識,唯一欠缺的是人口和經濟社會恢復,其中人口是關鍵,從賈詡的報告來看,人口恢復之快令人吃驚,不到一年時間就淨增三萬戶人口,加上原有的四萬餘戶人口,關中人口已達七餘萬戶,近五十萬人。
雖然和董卓之亂前的二十萬戶還相差甚遠,但只要超過十萬戶,很多基本的社會功能就能正常運轉了,現在快到新年,新年後又將是一次人口遷移高峰,看樣子,明年秋天之前便可以考慮遷都了。
劉璟正思考著,門外傳來妻子陶湛的聲音,“夫君,我可以進來嗎?”
“進來!”劉璟放下了奏疏。
門開了,陶湛端著一碗參茶走進了書房,只有她和孫尚香可以進入劉璟的內書房,也主要是收拾房間,替丈夫端茶送水,陶湛放下參茶笑道:“這是我給你熬的參茶,快趁熱喝吧!”
劉璟笑著端起茶碗喝了一口,示意陶湛坐下,他又問道:“致兒學業怎麼樣?”
吃午飯時,劉璟和兒子坐在一起,聊了一會兒,但沒有問到學業,陶湛笑道:“他的學業基本上不是我管了,夫君既然封尹侍中為太子少師,他便自然接管的致兒的學業,致兒每隔五天去找尹侍中彙報學業,聽尹侍中的意思,致兒學得很好,不過今天上午,被我訓了一頓。”
“為何?”劉璟笑問道
陶湛忿忿道:“還不是因為下雪,他想玩雪便三心二意了,兩個時辰才寫兩篇字,今天我還特地給他減半寫字量,但他還是不爭氣,我一怒之下,就恢復了他原有的寫字量。”
“哦!他今晚不上學嗎?”
“今天正好是旬休,他在家中自己學習。”
劉璟點了點頭,妻子對兒子的嚴格要求他並不反對,劉璟話題一轉,便笑道:“明年我們可能要搬家了,你知道嗎?”
“夫君是說,搬到長安之事?”
“正是,賈軍師說長安恢復很快,原定後年年初遷都,現在看來,要提前半年了。”
陶湛一直跟隨劉璟搬家,從柴桑搬到武昌,又武昌搬到襄陽,再搬到成都,她早已習慣了這種遷居生活,對於遷都去長安她有心理準備。
劉璟見妻子沉思不語,便笑問道:“怎麼,沒有想到嗎?”
“倒不是沒想到,前段時間,聽說很多官員都去長安買宅買地,我就猜要遷都了,果然被我猜中了。”
劉璟一怔,“有很多官員去長安買宅嗎?”
陶湛點點頭,“這股風很盛,連普通民眾也跟去長安買房子,我大嫂說,陶家也打算在長安城買一塊地,問我買多大比較合適,我說最多不能超過三十畝。”
“三十畝太小了吧!好歹是國丈,至於也要百畝才行啊!”
“不!不!”陶湛連忙解釋道:“夫君還不知道,陶家在長安西郊本來就有一座佔地近五百畝的莊園,是二十年前祖父購買,對於陶家,有這座莊園就足夠了,在城內若再高調置辦大宅,會讓人反感,我希望他們能低調行事,而且我已對父親明言,陶家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