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孤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部分,沒有人參加的婚禮,一意孤行,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住,裡面什麼也看不見。父親心情複雜,看一會兒牆上的藥品價格公示和文明服務用語,就去了後院。
衛生院最早只有三間房,四個人,後來中央有個號召,讓把衛生工作的重點往農村放。打哪以後,這裡的技術力量加強了,還蓋了兩排業務用房。當時,來姚村衛生院工作的有幾個城裡人,其中有兩個大學生,擅長外科和婦科手術,而爺爺又痴迷中醫中藥,三里五村小有名氣,所以,這三個人被上級領導譽為三駕馬車。後來這三駕馬車,一個因為生活作風問題被開除,一個也在多年之後調回省城,只剩下爺爺一人堅守著這個“馬車”稱號,直到退休。
父親的記憶裡,爺爺最後這駕馬車時常領著職工上山採藥。山上的野生藥材多,柴胡、桔梗、蒼朮疙瘩什麼的,採回來加工炮製,不僅省錢,藥力也強。那時爺爺提出一個口號:自力更生,勤儉建院。他說甭管科學咋進步,勤儉節約都沒錯。此外他還要求職工經常下鄉,也就是把醫和藥送到百姓家裡去。爺爺要求職工業務水平不僅過硬,對待患者,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因為我們的業務用房,是他們省吃儉用蓋起來的,連廁所都是!
現在,父親眼前的這兩排房子,儼然一個疲於奔命、自顧不暇的老人,衰老頹敗得快要塌了。父親便想,屬於爺爺的那個時代過去了,難道一個新的時代就是這樣嗎?這時母親喊父親,說蔡局長要走了,過來送送!
父親走過來。
蔡局長說,我得感謝你們夫妻倆通情達理,沒給衛生院出啥難題。
父親說,這房子該翻蓋了。
蔡局長說,土木施工不是說動就動的,得錢啊!
父親說,國家不給救濟點?
蔡局長說,咱是小康縣,啥專案都不給。
又說,別急,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父親留蔡局長吃午飯,蔡局長說,不吃了,等姚院長出殯的時候再來,今天得馬上回去,局裡還有好多事呢。
送走蔡局長,劉院長跟父親說,你能不能原諒我啊?老院長的補貼工資和處方提成,我都給準備出來了,你要是不介意,我給你送家去?
父親說,人都死了,要錢還有啥用啊!
冬天不多冷【10】
10
爺爺出殯是在三天後,衛生局組織全縣衛生單位的一把手,用一臺大客車拉到姚村給爺爺開追悼會。蔡局長親自主持,做為爺爺生前所在單位的領導,劉院長致了悼詞。
劉院長那天唸了兩份稿子。第一份是衛生局辦公室擬的,內容客觀真實地總結了爺爺的一生,對他獻身農村衛生事業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是純粹的對一個高尚靈魂的哀思。第二份是劉院長自己寫的,不是悼念文體,聽內容更像一份深刻的檢討書。當時現場人很多,劉院長有些緊張,唸完第一份悼詞以後,連個過渡都沒有,就開始念他自己準備的那份稿子。等唸完了才跟大家說,這兩天我的心情很不平靜,也很不好受,我在想,老院長不僅是我院的精神財富,也是屬於我們這個社會的,我不知道他死的時候,心裡產生的是愛還是恨,我真的不知道,也不敢去想,我真誠地希望老院長能夠原諒我們……
父親聽了這些話心理顯得很矛盾,他說不清那是一種什麼情緒。要說他打心眼裡理解和寬恕了劉院長,好像也不全對,不過,原來的抱怨和氣憤不知不覺地消失了,就像季節變化得很快,不容人有所準備便匆忙地穿上了換季衣服。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父親又到單位去了幾趟,不是要賠償,也不是發私憤,是與單位裡的幾名職工聊天,說他最初上班時的人和事。那時候,職工比現在多,科室分工也細,剛參加工作那會兒,也不為工資發愁,幹好本職就行。職工們也跟父親說了他們的工作情況,什麼沒有病人就賺不到錢啦,什麼漲工資也是白漲還要多交不少養老保險金啦,什麼跟那些當老師的一比我們當醫生的就不是人啦,等等一些比較現實的煩惱事,給我爸聽得頭都大了。劉院長不愛聽職工發牢騷,他說,你們說的都是事實,可我就是不愛聽,因為你們把啥事都看得一團黑,要知道,現在是社會轉型期,我預測,用不了多久,我們衛生事業的春天就會到來了。
劉院長的話很像山那邊放爆竹——聽得見聲,見不到影,父親卻感受到職工們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就鼓勵說,劉院長說的沒錯,不過我們也不能光等著政府救濟,我們是搞業務的,要讓患者信任咱們,必須得有真本事,有了真本事,還愁沒有收入嗎?
職工聽了這些話又都抱怨開了,說,老中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