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隨便看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部分,中國檔案--高層決策寫真(全本),隨便看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政,一批十
三四歲的小八路被精減了,派往剛從日軍手裡收復的威
海市,進威海第一中學續讀。
1946年春,風雲又變。國共戰爭有即發之勢,同學
們又紛紛從軍。時年五月,我14歲,成為八路軍的一名
勤務兵。有幸遇到一位可敬的首長、威海市市長兼衛戍
區司令員於洲(1904-1979)。他是山東著名的教育家,
30年代畢業於北平師範。回山東後辦師範學校並任校
長。抗戰爆發,他成了膠東抗戰領導人之一。我酷愛讀
書,值勤之餘讀遍了威海市圖書館所藏。出於職業愛
心,他讚賞我的勤奮,關注我的學習,批改日記,糾正用
詞。教導我成為一名為人民利益獻身的戰士。1948他
奉調南下前,未忘囑咐下屬照料和安排我的學習和工
作。
沒有張紹江老師的啟蒙教育,宋健就是一介白丁,而沒有於洲先生的悉心教導,則不會有今日之煌煌大科學家和權高位重的國務委員宋健了。
宋健飲水思源,五衷銘感,深情認定——在自己這一生中,有兩位最重要的啟蒙老師,一個是張紹江老師,一個便是於洲先生了。
飛去飛來的博士頭銜
中蘇交惡,宋健放棄唾手可得的博士回國,三
十年後中蘇關係交好,宋健以國務委員兼國家科
委主任的身份應邀訪蘇,接受了由蘇最高學術委
員會簽發的博士學位證書。他們申明,這是補歷
史的闕失。報章發訊息後,宋健的一位美國教授
朋友來信表示祝賀,說這叫:飛去來器。
1948年秋天,宋健輾轉至華東工礦部工業幹部學校學習。
這是一所為接管大城市培訓幹部新成立的學校,今名山東建材學院,設在剛解放的博山市。學校從數、理、化開始學起。第一堂課便激起宋健無盡的興趣,讀似飢餐渴飲,聽嫌課節太短,課後仍然不能自己,如醉如痴,耳邊餘音嫋嫋,逗留不去。學未盡興,時值解放戰爭勝利,共和國成立,要加速結業。結業後同學們紛紛奔赴濟南、上海等大城市。宋健卻在學校的教育長劉辛人。班主任劉孟棟的籌謀策劃下,保送去由蘇聯教授授課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深造。
劉辛人與劉孟棟都是新四軍出身的幹部,在宋健的一生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當年沒有他們二人的大力推薦和保送,宋健就可能會到一座大城市當一個小幹部或是小職員,不可能去哈爾濱工業大學深造,是二劉在關鍵時刻,奮力推送宋健的命運之舟,馳入了浩瀚的科技海洋。
1951年春,宋健隻身從山東來到哈爾濱正式考上了哈工大,當時宋健的俄語考試幾乎交了一張白卷,校領導認為宋健的學歷不夠,讓宋健上預科。
宋健當時便急了,抗爭說:組織上要我念的是大學,可不是預科!
學校領導沉吟有頃,大約是被宋健強調的“組織”二字打動了,勉強改變了讓宋健讀預科的決定,但是仍然不放心這個學歷偏低的學生,只答應讓宋健在本科試讀一段,這就等於留了個活口。言外之意是,如果宋健跟不上本科所學,仍然可以打發宋健去讀預科。相信這樣的遭遇對青年時的宋健,該是一個莫大的刺激也是一個莫大的鞭策,宋健深知自己力爭來的本科學習機會是何等重要,故而暗自決定不惜任何代價,晝夜奮戰,學習俄語,補習課程。
那是一段艱苦卓絕的日子,憋著一口氣的宋健,深知自己的底子薄,橫下一條心學習,別人睡覺宋健還在看書,別人起床宋健還未睡覺。上課時宋健認真聽講,下課後別的同學去搞活動,宋健卻還在室內學習。不論是走著還是坐著或是吃飯甚至是上廁所,宋健都在學習,不是背俄語單詞,就是背幾何公式。
功夫不負苦心人,以宋健原本聰穎的天資再加上持之以恆的勤奮,一個俄語交白卷、差點要被髮配去讀預科的學生,在短短一年的時間,不但發奮追上了所有自己不會或是欠缺的各門課程,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了大學一年級,而且在同年還一舉透過了到蘇聯留學的考試,這不能不說是宋健的成功,也不能不讓人為之感動。
1953年,由劉少奇等中央領導親自送行,宋健等一批留蘇學生踏上開往蘇聯去的列車。汽笛長鳴一聲,列車若洪荒時的巨型爬蟲,連呼哧帶喘地蠕動著,載走了年輕的宋健,滿載著中國對科學技術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