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7部分,明朝的那些事兒,這就是結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水利工程無論在哪個年代都絕對是國家重點投入的專案。需要大筆的金錢和眾多的勞力。而且萬一花錢太多,動搖了國家根本,問題可就嚴重了(隋煬帝的京杭大運河就是例子),所以這件事情和修書一樣,不是強國盛世你連想都不要想。

朱棣的時代就是盛世。

經過洪武年間的長期恢復,加上朱棣正確的治國方略,當時的明朝已經有了足夠的經濟實力去完成以前無法想象的事情。永樂大典也修出來了,搞點水利自然不在話下。

永樂九年(1411),朱棣命令工部尚書宋禮治理會通河,以保證河道的暢通,宋禮是一個很有能力的水利專家,他完成了任務,此後漕運總督陳瑄進一步疏通了河道,從此南北漕運暢通無阻,所謂“南極江口,北盡大通橋,運道三千餘里”,糧食問題最終得到了解決。

而遷都的其他工作也一直在緊張地進行之中,中央各部門的辦公單位早在永樂七年(1409)就已經修好,而京城的建設工作於永樂十五年開始,一直進行了三十餘年才結束。

眼見機會成熟,朱棣於永樂十九年(1421)正式下令:遷都!

原先的京師改名為南京,北京作為明帝國新的都城被確定下來,從此北京這個城市正式成為了明朝首都,並一直延續了二百餘年,但它的歷史卻並未隨著明朝的滅亡而結束,相反,它一直富有生氣的存在和發展著,並最終成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城市之一。

當今天的我們徜徉在北京這個現代化都市,看著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繁華景象時,不應該忘記,正是五百多年前的一個叫朱棣的人奠定了這一切的基礎。

要說明的是,朱棣在建設北京時,是有著相當的現代意識的,他十分注意城市的整體規劃,分別修建了數條主線和支線,把北京市區規劃成形狀整齊的方塊,並制定了嚴厲的規定,禁止亂搭亂蓋,還鋪設了完整的下水道系統。

而現在我們看到的故宮和天壇等北京著名建築,都是朱棣時代打下的基礎(此後清朝曾經整修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故宮,它佔地十七萬平方米,徵用無數勞力,用了二十年完成,它原先只是供皇帝居住的地方,老百姓絕對與之無緣,也沒有買票參觀這一說,但這並不能影響它在歷史上的地位。現在故宮已作為中華民族的歷史瑰寶成為我們每個中國人的驕傲。

無可否認,這正是朱棣的功績,不能也無法抹煞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的遷都決不是一帆風順,眾人響應的,實際上,根本沒有幾個人贊成朱棣的這一決策。

原因很簡單,除了朱棣靖難帶過來的那些人之外,朝廷大部分大臣都是長期在南方生活的,老婆孩子都在南京,狐朋狗友、社會關係也都在這裡,誰願意跟著朱棣去北方吹風?

恰好在遷都後不久,皇宮發生火災,而且全國很多地方都出現自然災害,當時人們稱為“天災”,大臣們自然而然的就把這些事情歸結為——都是遷都惹的禍。

朱棣為人雖然夠狠夠絕,但畢竟自然科學理論知識修養不足,他也有點慌亂,便向群臣徵求意見,以便彌補過失。

但他沒有想到的是,大臣們卻藉此機會對他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許多大臣上書,陳說遷都的害處,並表示之所以有天災,就是因為遷都造成的。其中主事簫儀的言辭最為激烈,史料記載“儀言之尤峻”,至於他到底說了些什麼並未列出,但估計是罵了朱棣,大家知道,朱棣從來就不是個忍氣吞聲的人,他的回應也很乾脆,直接就把簫儀殺掉了。

這下可捅了馬蜂窩,要知道讀書人可不是好惹的,自幼聆聽聖賢之言,以聖人門生自居,皇帝又怎麼樣?怕你不成?

於是眾多大臣紛紛上書,言論如潮,還在午門外集會公開辯論,說是辯論會,但會上意見完全是一邊倒,其實就是針對朱棣的批鬥會,如果換個一般的皇帝,看到如此多的手下反對自己,很可能會動搖,但朱棣不是一般的皇帝,他堅持了自己的看法,堅定了遷都的決心。

“你們都不要再說了,遷都是我做的決定,一定要遷,我說了算,就這麼辦了!”

朱棣這樣做是需要勇氣的,他在反對者佔多數的情況下,還敢於堅持觀點,毫不退讓,事實上,很多大臣提出的意見也是很中肯的,如遷都勞民傷財,引發貪汙腐敗等,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歷史將會證明,朱棣的選擇是正確的。

在歷史上,經常會出現一些十分有水平的人物,他們能夠在形勢尚不明朗之前預見到事物將來的發展,如諸葛亮在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美妻戀妓

使勁兒

鳳築鸞回

雪踏飛鴻

與名柯世界融合後我成了倒黴路人

沐沐青皆

盛寵第一邪妃

冰河紅葉

一覺醒來竹馬變成首富了

挫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