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6部分,明朝的那些事兒,這就是結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個有耐心的人。
藍玉很快就犯了新的錯誤,朱元璋考慮到藍玉的功勞,破例封給他太子太傅的官銜,我們前面已經說過,這是個從一品官職,一般官員只有在夢裡才能得到,可以說已經是位極人臣了。
而藍玉就像吃錯了藥似的,居然在很多人面前大叫:“以我的功勞難道不能給個太師嗎?”(我不堪太師耶?)
這就不是要求進步了,是嫌自己活得太長。
朱元璋再也不能忍受了,如果他還能忍,他就不是朱元璋了。
他又一次亮出了屠刀。
要說明的是,在歷史上,藍玉被殺的原因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據《明通鑑》記載,藍玉被殺和燕王朱棣有莫大的關係。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他的行事方法和手段都很接近朱元璋,所以很多人都說他最像朱元璋,此人後來的故事大家應該也有所瞭解了,這裡先不說他,後面自有專題介紹。
藍玉是常遇春的內弟,而常遇春的女兒又是太子朱標的妃子,所以藍玉和太子的關係很好,在出徵納哈出回來後,這位仁兄找到太子,對他說:“燕王不是一般人,遲早是要造反的,我找過人望他的氣,有天子氣象,你一定要小心。”
藍玉算是夠朋友,把這些話對太子說了,只是希望太子小心,但他忘記了一句成語“疏不間親”,你藍玉最多不過是個外戚,怎麼能和親兄弟比!
太子後來在閒聊時把藍玉對他說的話告訴了燕王朱棣,於是朱棣便狠狠地告了藍玉一狀。朱元璋在朱棣的挑撥下才對藍玉動手。
當然這只是一種說法,在我看來,藍玉被殺的主要原因應該還是他的驕縱不法,無論如何,朱元璋決定要對藍玉下手了。
既然決定要動手,先要給藍玉一個罪名,畢竟程式還是要走的。總不能無緣無故就拉出去砍頭,如果要告藍玉小偷小摸,應該不會有人相信,而當時包二奶等生活作風問題似乎還是一種榮耀。
看來還是謀反這個罪名好一點,標題醒目,主題鮮明,且方便實用一看就懂,我們一直用它。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錦衣衛指揮蔣瓛告發藍玉謀反,洪武四大案的最後一案——藍玉案終於拉開了序幕。
無數人頭即將落地
在錦衣衛告發後,朱元璋很快就逮捕了藍玉,並將他下獄審理,公正的說,藍玉狂妄不法是有實據的,但謀反實在沒有真憑實據。作為一個新貴將領,沒有深厚的根基,沒有充足的準備,藍玉是不敢造反的。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估計藍玉在牢裡是捱了不少黑棍的,因為這個本來沒有謀反打算的人居然寫出了長篇供詞,不但說明了自己造反的企圖,還供出了企圖謀反的方式、地點,看來他在監獄中應該出演了一次監獄風雲的主角。
既然藍玉招認了,那就殺了藍玉結案吧。可就如前面所說,如果朱元璋真的這樣做了,他也就不是朱元璋了。
但凡謀反,肯定不會只有一個人的,這就是線索,就要查下去,於是張三李四王二麻子都出來了,錦衣衛搞這一套也是十分有經驗的(具體操作過程及方法參見胡惟庸案件)。
最後一共搞出多少人呢,經查,藍玉同黨共一萬五千人。從這個數字看,藍玉平時的人際關係還是不錯的。
藍玉本人被滅族,被他牽連的人數不勝數,因此案被殺的有一個公爵,十三個侯爵,兩個伯爵,各級官員更多,那些在胡惟庸案中倖存下來的人曾經心存僥倖,但他們不會想到的是,自己也不過多活了十幾年而已,終究沒有逃過這一刀啊。
這些因為藍玉案被殺的人死後也沒有得到安息,他們的名字被編為《逆臣錄》,我估計了一下,如果列出一萬五千人的名字,列名至少是兩個字,加上字就是五個字。這份《逆臣錄》大概在三萬字到七萬五千字左右,趕得上一份碩士論文的字數。
但這篇論文的不同之處在於,文章中的每一個字都是用血寫成的
藍玉案把洪武年間的功臣宿將幾乎一掃而空,從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開始,到此也應該告一段落了,該殺的殺了,不該殺的也殺了,大家歇歇吧
藍玉的一生是極富戲劇性的,他的前半生一直籠罩在名將的陰影中,沒有太多表現的機會,歷史並沒有虧待他,在他的後半生讓他成為了主角,建立了自己的功業,卻又在他最出風頭的時候將他拉下馬,難道這是天意嗎?
當然不是,藍玉的悲劇並不是歷史造成的,而是他性格缺陷的必然結果,但值得欣慰的是,他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