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5部分,明朝的那些事兒,這就是結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矛盾,因為王守仁很清楚,對於叛亂者,講解哲學是沒有用的,只有開展武裝鬥爭,槍桿子才是硬道理。

這就是智慧,這就是知行合一的真意。

不過估計王守仁先生也沒想到,他的到來對這場叛亂會產生怎樣的影響,起碼他肯定不知道自己的名聲到底有多大。

在聽到王守仁前來征討的訊息後,領導叛亂的兩個首領當即達成了共識——投降。

王先生實在是名聲在外,他的光輝業跡、犯事前科早就街知巷聞,連深山老林裡的少數民族也是聞名已久,叛亂者也就是想混口飯吃,犯不著和王先生作對,所以他們毫不遲疑地決定接受朝廷招安。

但這二位首領倒還有個擔心,由於王先生之前的名聲不好(喜歡耍詐),他們兩個怕就算投了降,到時候王先生陰他們一下,翻臉不認人怎麼辦?

但事到如今,投降生死未卜,不投降就必死無疑,還是投降吧。

其實王守仁先生還是守信用的,只有對不講信義,玩弄陰謀的人,他才會痛下殺手,見到這二位首領後,他下令拖出去打了頓板子(教訓一下),就履行了諾言。

就這樣,朝廷折騰了幾年毫無辦法的兩廣之亂,王守仁先生老將出馬,立馬就解決了。

這件事情給他贏得了更多的榮譽,朝廷上下一片讚揚之聲,但這最後的輝煌也燃盡了王守仁的生命之火,他即將走向生命的盡頭。

嘉靖七年(1528)十月,他的肺病發作,在生命垂危之際,他提出了最後一個要求——回家,從哪裡來,就回哪裡去吧!

可是他的病情實在太重了,要等到上級審批,估計墳頭上都長草了,王守仁當機立斷,帶著幾個隨從踏上了回鄉之路。

但他終究沒有能夠回去。

嘉靖七年(1528)十一月,王守仁到達了江西南安,再也走不動了,這裡就是他最後的安息之地。

在臨終之前,他的門人聚在他的身旁,問他還有什麼遺言。

王守仁笑了笑,用手指向胸前,留下了他在人世間的最後一句話: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第215章

抗爭

正德十六年(1521)四月,朱厚熜來到了京城。

在此之前,他住在湖廣的安陸(湖北鍾祥),這位皇室宗親之所以住在那個小地方,倒不是因為謙虛謹慎,這其實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他的父親興獻王就被封到了那裡。作為藩王的子弟,他沒有留京指標。

現在情況不同了,他已經得知,自己的堂兄朱厚照死掉了,他將有幸成為新一任的天下統治者。

十五歲的少年朱厚熜仰頭看著遠處雄偉的京城城牆,想到自己即將成為這裡的主人,興奮的血液衝進了他的大腦。

可還沒等他激動得熱淚盈眶,一群官員就迎了上來,出乎他意料的是,這幫人其實並不只是來迎接他的。

“ 請殿下(此時尚未登基)從東安門進宮,到文華殿暫住。”

換了一般人,對這個要求似乎不會太敏感,只要能到偉大首都就行,還在乎哪條路嗎?至於住處,反正當了皇帝房子都是你的,住哪裡都是可以的。

可是朱厚熜不願意,他不但不願意,甚至表現出了極度的憤怒。

因為像他這樣的皇家子弟,十分清楚這一行為代表著什麼意思——皇太子即位。

根據明代規定,這條路線是專門為皇太子設計的,做皇帝不走這條路。

“我要走大明門,進奉天殿!”

這才是正牌的皇帝進京路線。

然而官員們不同意,他們也不多說,只是堵在那裡不走。在他們看來,這個十五歲的少年會乖乖地就範,聽他們的話。

可惜朱厚熜不是一個好糊弄的人。

這個十五歲的少年有一種天賦,楊廷和正是看中了他的這種天賦,才決定扶持他成為新一代的皇帝,使他脫穎而出。

他的這種天賦叫做少年老成,雖然只有十五歲,但他工於心計,城府很深,十幾歲正好是少年兒童長身體的時候,可這位仁兄很明顯只長了心眼。

他拿出了朱厚照的遺詔,告訴他們自己是根據法律文書繼承皇帝位,不是來給人當兒子的。

搞完普法教育,朱厚熜又開展了屠刀教育:如果你們再敢擋道,將來登基後第一個就收拾掉你們。

然而大臣們的頑固超出了他的想象,他們擺出了一幅死豬不怕開水燙的神態,看那意思,你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小公主靠選秀綜藝出圈

慕綿

大軍閥

幽雨

唐朝大齡剩女

羽外化仙

[周九良]摯愛

左岸不吃梨花的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