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3部分,明朝的那些事兒,這就是結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自己的手下。

由於時間緊,招兵任務重,他的部下中也有很多流氓強盜,這些人一貫擅長打家劫舍,到了南昌城內一點不客氣,動手就幹,四處放火打劫,還順手燒了寧王宮殿。

這還了得!王司令大發雷霆,抓了幾個帶頭的(搶劫的人太多),斬首示眾,這才穩住了陣腳。

南昌到手了。但王守仁卻表現出了一絲與目前勝利不符的緊張,他還有一件最為擔心的事情。

兩天之後,王守仁的探子回報,寧王已經率領所有主力撤回,準備前來決戰,不日即將到達南昌。

訊息傳來,屬下們都十分擔憂,雖然佔領了南昌,但根基不穩,如與叛軍主力交戰,勝負難以預料。

王守仁卻笑了,因為困擾他的最後一個心頭之患終於解決了。

寧王聽到南昌失守的訊息時,正在戰場督戰,當時就差點暈倒,急火攻心之下,他立刻下令全軍準備撤退,回擊南昌。

關鍵時刻,劉養正和李士實終於體現了自己的價值,他們異口同聲地表示反對,並提出了那個讓王守仁最為擔心的方案——不理會南昌,死攻安慶,直取南京!

這條路雖然未必行得通,卻是目前唯一可行的辦法。

如果寧王採納了這個方案,就算他最後當不成皇帝,起碼也能鬧騰得長一點。

可惜以他的能力,對這條合理化建議實在沒法子接受吸收,所以他最終只能在鄱陽湖上迎接自己的宿命。

正德十四年(1519)七月二十三日,寧王朱宸濠率軍自安慶撤退,抵達鄱陽湖西邊的黃家渡,他將在這裡第一次面對那個曾從自己手中溜走的對手——王守仁。

第一百七十四章

《明朝的那些事兒》

明朝的那些事兒(174)

寧王就要來了,自己部隊那兩把刷子,別人不知道,屬下們卻心知肚明,於是紛紛建議挑土壘石加固城防。然而王守仁卻似乎並不擔心城牆厚度的問題,因為他並不打算防守。

“敵軍雖眾,但攻城不利,士氣不振,我軍已斷其後路,且以大義之軍討不義之敵,天亦助我!望諸位同心,以銳兵破敵,必可一舉蕩平!”

到此為止吧,朱宸濠,為了自己的野心和慾望,你已經殺死了太多無辜的人,這一切應該結束了。

流氓兵團

就在寧王抵達鄱陽湖黃家渡的同日,王守仁也帶領軍隊主力趕到這裡,於對岸紮營,準備最後的戰鬥。

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璋與平生最大宿敵陳友諒在鄱陽湖決一死戰,大獲全勝,掃清了奪取天下之路上的最大障礙。

一百五十二年後,當年曾激戰三十六天,火光滔天,陳屍無數的鄱陽湖又一次即將成為決戰的舞臺。一百年前兩個人的那次大戰最終決定了天下的歸屬和無數人的命運。這一次似乎也一樣。

但與之前那次不同的是,這確實是一場正義和邪惡的戰爭。

因為交戰的雙方抱持著不同的目的和意志——一個為了權勢和地位,另一個,是為了挽救無數無辜者的生命。

決戰即將開始,我們先來介紹一下雙方的主要出場隊員,因為這實在是兩套十分有意思的陣容。

朱宸濠方

總司令:朱宸濠

先鋒:凌十一(強盜)

中軍:閔二十四(海匪)等

後軍接應:吳十三(強盜) 王綸(降官)等

參謀:李士實、劉養正

王守仁方

總司令:王守仁

先鋒:伍文定(吉安知府)

中軍:戴德孺( 臨江知府)、邢珣(贛州知府)等

後軍:胡堯元(通判)、徐文英(推官)、王冕(知縣)等。

如果你還在等待名將出場的話,那就要失望了。一百多年前奮戰於此的徐達、常遇春、張定邊等人早已成為傳說中的人物。參加這次戰役的除了王守仁外,其餘大多沒有啥名氣。

再說明一下,以上列出的這些名字你全都不用記,因為他們大多數人都沒啥露臉機會,只是擺個造型,亮亮身份而已。

總結雙方“將領”的身份陣型,對陣形勢大致可以概括為——流氓強盜vs書生文官

這也沒辦法,事情發生得太過突然,雙方都是倉促上陣,能拿出手的人才實在不多,只能湊合著用了,請大家多多原諒。

但這場鄱陽湖之戰雖然沒有一百年前的將星雲集,波瀾壯闊,卻更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