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2部分,明朝的那些事兒,這就是結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有他一個人,化化妝,往臉上抹把土,沒準還能順過去。不幸的是,他的手下還有兩百來號士兵。
帶著這麼群累贅,想溜,溜不掉;想打,打不過。明軍忙著跑,後金軍忙著追,敵人不管他,自己人也不管他。毛文龍此時的處境,可以用一個詞完美地概括——棄卒。
當眾人一片哀鳴,認定走投無路之際,毛文龍找到了一條路——下海。
他找來了船隻,將士兵們安全撤退到了海上。
然而很快,士兵們就發現,他們行進的方向不是廣寧,更不是關外。
“我們去鎮江。”毛文龍答。
於是大家都傻了。
所謂鎮江,不是江蘇鎮江,而是遼東的鎮江堡,此地位於鴨綠江入海口,與朝鮮隔江而立,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極其堅固,易守難攻。
但大家之所以吃驚,不是由於它很重要,很堅固,而是因為它壓根就不在明朝手裡。
遼陽、瀋陽失陷之前,這裡就換地主了,早就成了後金的大後方,且有重兵駐守,這個時候去鎮江堡,動機只有兩個:投敵,或是找死。
然而毛文龍說,我們既不投敵,也不尋死,我們的目的,是攻佔鎮江。
第930章
明朝的皇帝,從來不是說了就算的,且不論張居正、劉瑾、魏忠賢之類的牛人,光是那幫六七品的小御史、給事中,天天上書罵人,想幹啥都不讓,能把人活活煩死。
比如明武宗,就想出去轉轉,換換空氣,麻煩馬上就來,上百人跪在門口痛哭流涕,示威請願,午覺都不讓睡。鬧得你死我活,最後也沒去成。
換句話說,皇帝大人連自己的事情都搞不定,你讓他幫東林黨控制朝政,那是不太現實的,充其量能幫個忙而已。
東林黨掌控朝廷的真正原因在於,他們打敗了朝廷中所有的對手,具體說,是齊、楚、浙三黨。
眾所周知,東林黨中的許多成員是沒有什麼博愛精神的,經常耍二桿子性格,非我族類就是其心必異,什麼人都敢惹,搞了幾十年鬥爭,仇人越來越多,特別是三黨,前仆後繼,前人退休,後人接班,一代代接茬上,鬥得不亦樂乎。
這兩方的矛盾,那叫一個苦大仇深。什麼爭國本、妖書案、梃擊案,只要是個機會,能借著打擊對手,就絕不放過,且從萬曆十幾年就開始鬧,真可謂是歷史悠久。
就實力而言,東林黨勢頭大,人多,佔據優勢,而三黨迫於壓力,形成了聯盟,共同對付東林黨,所以多年以來此消彼長,什麼京察、偷信,全往死裡整。可由於雙方實力差距不大,這麼多年了,誰也沒能整死誰。
萬曆末年,一個人來到了京城,不久之後,在極偶然的情況下,他加入了其中一方。
他加入的是東林黨,於是,三黨被整死了。
這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小人物,然而,正是這個小人物的到來,打破了幾十年的僵局,這個人名叫汪文言。
如果你不瞭解這個人,那是正常的,如果你瞭解,那是不正常的。
甚至很多熟讀明清歷史的人,也只知道這個名字,而不清楚這個名字背後隱藏的東西。
因為這個人實在是太不起眼了。
事實上,為查這位仁兄的生平,我吃了很大苦頭,翻了很多書,還專門去查了歷史文獻檢索,竟然都沒能摸清他的底。
在幾乎所有的史籍中,對於此人的描述都只有隻言片語,應該說,這是奇怪的現象
對於一個在歷史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人而言,介紹如此之少,是很不正常的,但從某個角度講,又是很正常的。
因為決定成敗的關鍵人物,往往喜歡隱藏於幕後。
第940章
因為平凡的人是很多的,且大都不安分,要想金榜題名,考中進士,走著上去是不行的,一般都得踩著上去——踩著那些被你淘汰的人。
明朝的進士,三年考一次,每次錄取名額平均一百多人,也就是說,平均每年能進入朝廷,看見皇帝大人尊容的,只有三四十人。而決定所有人命運的,只是那張白紙,和幾道考試的題目。
同一張紙,同一道題目,同一個地方。
不同的人,不同的腦袋,不同的手。
能否出人頭地,只能靠你自己,靠你那非凡的智力、領悟力,以及你那必定能夠超越常人,必定與眾不同的信念。
所以我一直認為,科舉制度,是一種傑出、科學的人才選拔制度,它杜絕了自東漢以來,腐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