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閒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十三章 悲壯與窩囊,新宋英烈,京華閒人,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儘管在出徵之前李煜再三叮囑鄭、杜二人務必要水陸並進、通力合作,可在得到此前池州水軍全軍覆滅,以及楊收、孫震所部亦損失殆盡的訊息,望著大江上大周江防第一艦隊主力及“飛龍軍”海軍南征艦隊組成的攔截陣列,特別是看到體型巨大、幾乎是己方最大戰艦三倍的“飛龍軍”海軍主力戰艦後,率領江南水軍的鄭彥華卻是心生懼意。他不但不揮軍上前,反而置已經與周軍開始接觸的杜真所部於不顧,下令船隊後退十里,完全脫離了採石磯以東戰場。
眼見鄭彥華所部突然撤離戰場,任自己這邊如何發訊號、打令旗也不予理睬,杜真便知道那位在出徵之前與自己欰血盟、指天立誓要同生死、共進退的“好兄弟”已然背盟棄誓,此番對敵自己只能孤軍奮戰了。
儘管楊收、孫震所部全軍覆滅的悲慘結局就在眼前,且己方兵力只及對方一半,武器裝備方面更是有天壤之別,可對江南朝廷忠心不二、對李煜感恩戴德的杜真並沒有像他的那位“好兄弟”一般懼戰避敵,而是抱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大將軍當馬革裹屍”的信念,以最快的速度在周軍阻擊陣地前整軍列隊,隨後便一馬當先,率領麾下一萬五千將士向前方衝了過去。於是,在楊收、孫震所部全軍覆滅後的第四天,採石磯以東二十里江口村的這片土地再次鮮血所浸透。杜真及其麾下一萬五千將士除兩千人被俘、一千人逃散外,其餘一萬兩千人馬盡數喪生於周軍猛烈火力之下。
原按照曾志林的意,像杜真這樣既忠心耿耿,又敢於擔當的將領是值得尊重和保護的。因此,在戰鬥打響之前,他便下令陸上和江上的炮兵火力盡量不要射擊江南軍帥旗所在,並要求步兵和騎兵在敵軍、特別是敵軍中軍帥旗所在的部隊被己方包圍時,不要急於進攻圍殲,而是要儘可能勸降、儘可能的活捉這個杜真。可令曾志林沒有想到的是,杜真會了激勵手下兵將士氣而身先士卒,自己率領親兵家將、高舉著帥旗衝在了江南軍的最前面。於曾志林對步兵和騎兵的命令是在追擊時對江南軍特別是其帥旗所在部隊先禮後兵而不是開戰之初,所以戰鬥打響之後,杜真和他的親兵家將雖然因周軍炮兵在射擊時有意避開他們而躲過了炮擊,卻因此成了防禦陣地上步兵們的首選目標。當其率領親後家將衝到距離周軍步兵防禦陣地一百五十步左右時,便遭到了輕重機槍及步槍的猛烈射擊。不過短短數息時間,杜真和他手下的近三百名親兵家將便全被打成了“馬蜂窩”,無一人能夠堅持衝到百步之內。
得知杜真死於衝鋒途中,曾志林很是惋惜,自己無緣與這樣的悍將相見、相交而倍感遺憾。戰鬥結束後,他一面命俘虜中熟悉杜真的軍卒到江南軍帥旗所在位置尋找杜真的屍首裝殮起來,併入土安;一面向委員會交了報告,希望後周朝廷能在戰後表彰像杜真這樣忠義之士——無論其保的是後周還是江南。曾志林的這一建議先是得到了王崤峻和徐紹安的贊同,緊接著便經委員會討論透過,以決議的形式確定了下來,只等戰事結束便付諸實施。
杜真戰死,其麾下一萬五千人馬幾近全軍覆沒,得到訊息的鄭彥華在心中略感愧疚的同時,也對自己主動後撤避戰的決定深以然,其心中的戰意也此變得越來越弱,並最終促成其產生逃離戰場,撤回金陵的想法。
可惜的是,周軍並沒有給他這個機會。就在曾志林率部於岸上殲滅杜真所部的時候,開戰前自荊湖秘密趕到海上,此時又率“飛龍軍”海軍南征艦隊與江防第一艦隊匯合,擔任此番南征水軍都指揮使(總指揮)的辛飛宇也沒有閒著。在發現江南水軍不進反退,一下後撤了十里後,辛飛宇一聲令下,“飛龍軍”海軍南征艦隊和大周江防第一艦隊共同組成的混合編隊便乘風破浪向鄭彥華所部衝了過去。
眼見周軍水軍戰船飛速向自己衝來,鄭彥華惶恐不已,顧不得再多想回京之後如何去向國主解釋,慌忙下令所部戰船調頭向金陵方向撤退。正所謂“將是兵的膽”,將者穩如泰山、胸有成竹,手下的兵士也會變得鎮定、有底氣;將者驚慌失措、畏敵懼戰,手下的兵士自然也會跟著惶恐、無鬥志。因此,當鄭彥華下令撤退,並指揮自己的座艦率先向下游逃去時,其麾下大小上千艘戰船上兵將們的軍心士氣也就隨著他們主帥的逃離而一落千丈。大家紛紛拔錨升帆,緊追自己的主帥而逃。
一時間,江南水軍開始爭先恐後的調轉船頭,彼此碰撞、彼此搶道,原寬闊的江面瞬間便被這些戰船堵塞的擁擠不動、一片混亂。於是,原的無意碰撞變成了有意衝撞,原靠著操舟技術搶道變成了刀槍相向、弓弩互射,一些體型巨大的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