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閒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十七章 進兵太原城,新宋英烈,京華閒人,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作漢周邊境的一座州城,沁州在後周立國的頭幾年一直是漢周兩國邊軍你來我往、小規模衝突的熱點地區。此後,其刺史李廷誨雖然在顯德元年柴榮首次伐漢時舉城向後周投降,但這種邊境摩擦亦沒有中止過——唯一不同的是,顯德元年之後的衝突是發生在李廷誨和他的舊主之間。
原以沁州的位置,柴榮此次伐漢應該以這裡或者更靠近太原城的汾州作進攻出發地更妥當。可上一年,見後周朝廷在北伐幽雲時,在將數十萬遼軍打得落花流水的所謂“幽州義軍”面前表現得相當無力,不但沒能將這支所謂“幽州義軍”置於朝廷的掌控之下,反而不得不迫於對方的強勢,將幽雲十六州拱手相讓,使對方成後周朝廷疆域之內最大的一處藩鎮。於是,在舉城投降後周朝廷五年之後,感覺到後周朝廷很可能會被實力極其強悍的北平軍完全牽制,甚至會在北平軍的打壓下開始走下坡路,遠不如幽雲之戰以前那般充滿蓬勃向上的朝氣與動力的李廷誨,再一次體現出“牆頭草”——這也是這個時代地方藩鎮勢力的一大共同點——的xìng,很快便轉變了自己效忠的物件,於顯德六年年底叛出後周,重新投回到北漢朝廷的懷抱。
類似情況還出現在汾州、石州、遼州、嵐州、憲州等處,以至於從顯德六年下半年到顯德七年年初短短半年的時間裡,柴榮顯德元年伐漢的勝利成果幾乎是損失貽盡,周漢之間的態勢基上又退回到了後周初建時期——這也是柴榮此番於雨季出兵再次伐漢的原因之一。
對於李廷誨等舊臣的再叛,已經被後周打壓得幾乎快沒有生存空間的北漢朝廷自然是求之不得,漢帝劉鈞不但沒有追究李廷誨前幾年的不戰而降,反而給李廷誨加官進爵,希望藉此吸引更多此前已投降後周的原北漢州縣能夠反正,重新回到北漢朝廷的治下。而後周朝廷對李廷誨的出爾反爾雖然義憤填膺,而且也有不少文武大臣上疏,建議朝廷發兵征討帶頭反叛的李廷誨。但周帝柴榮最終卻並沒有一個李廷誨興師動眾,只是下旨與沁州接壤的潞州、晉州等邊地州縣加大在周漢邊境地區的活動力度,發動一系列的小規模進攻,打擊沁州軍民的人心士氣、削弱沁州地的防禦力量。
而柴榮之所以這麼做,一方面固然是覺得僅僅發兵征討沁州只是治標而不治,與其如此,不如一鼓作氣滅掉北漢,徹底斷了這些“牆頭草”式的地方勢力的後路,方才能保證大周的穩定。另一方面,卻也是囿於幽雲之戰剛剛結束不久,後周軍因在幽雲之戰後半段毫無建樹的表現,以及當所謂“幽州義軍”如秋風掃落葉一般橫掃數十萬遼軍時,自己卻只會屯兵於幽州城下看熱鬧的尷尬處境,且最終只能眼看著所謂的“幽州義軍”的領導者“清園”兄弟將幽雲十三州和平、灤、營三州之地硬生生從自己手中搶走而士氣低落,根不適宜在這麼短的時間間隔下再次出兵。因此,面對諸多北漢降將的再叛,柴榮只能是暫時的忍氣吞聲,直到上一年幽雲之戰對軍心士氣造成的不良漸漸消退之後,這才再次揮師北上,以雷霆之勢來嚴懲那些首鼠兩端、左右搖擺的地方勢力。
也正是有了這樣的過結,所以當李廷誨面對城下殺氣騰騰而來的後周軍,在情知自己根不是對方對手的情況下,向後周伐漢大軍前軍兩員大將張藏英和劉光義出願意再次投到後周朝廷麾下時,張、劉二人根是理都不理。而是指揮手下兵馬將沁州城一圍,便開始在城下架炮列陣,準備攻城了。
眼見城下的周軍根無意接受自己投降,情知因自己的一叛再叛已經很難再獲得對方的信任,李廷誨也就絕了委曲求全,卑躬屈膝的念想,把心一橫,拿出當年打下這份基業時那股東擋西殺、悍不畏死的勁頭,一面指揮手下兵將嚴守城池,一面派人衝出包圍,去向北漢朝廷求援——儘管李廷誨很清楚求援的結果很可能是一無所獲,但在他看來,這至少也算是自己向北漢朝廷、向皇帝劉鈞表明誓死守城決心的一種表現。
事實證明,李廷誨的判斷是非常正確的。北漢朝廷接到他的求援信後,雖然也很想派兵予以支援,但卻是有心無力——太原城內的兵力連守城都有些勉強,更遑論去支援沁州了。儘管也有大臣出是不是可以向北平軍借兵來解沁州之危,但這一建議甫一出便遭到了大多數人的反對——且不說當初秘密結盟時北平軍就曾表示如非北漢朝廷岌岌可危,北平軍一方是不會出面與後周朝廷進行正面衝突的。單說即便北平軍同意出兵,以靈丘縣到沁州的距離來看,只怕北平軍的援軍還在路上,沁州便已經被後周大軍給攻破了。因此,北漢朝廷除了給沁州刺使李廷誨寫了一封褒獎其忠勇的詔書外,就只能眼睜睜看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