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閒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十二章 戰太原(五),新宋英烈,京華閒人,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雖說一下加進一百名弩手使得觀賞哨內顯得有些擁擠,不過好在弩遠比弓更容易cāo控、瞄準起來也比弓要簡單得多,所以相對狹窄的空間並沒有影響弩手們發揮其shè擊水平。
當一百名弩手按照張錚的安排分成三組,開始輪流向城下週軍發shè箭矢的時候,尚未發現太原城頭有大股漢軍現形的後周填壕兵依然在慢條斯理的向外壕中拋扔土袋,根沒有料到死亡之箭已然逼近。
二百步的距離說近不近、說遠不遠,雖然未超過硬弩的有效shè程,但要想百發百中也絕非易事。不過,得益於後周填壕兵“從容”的填壕動作、相對密集的隊形,以及沒有任何遠端武器他們必要的火力壓制,所以北漢軍弩手發shè出去的第一波三十餘支箭矢居然有超過二十支都擊中了目標,伴隨著一聲聲慘叫,後周填壕兵當即仆倒了近二十人。
按理說,只要沒有接到指揮官要求他們後撤的命令,這些填壕兵就該堅守自己的崗位,繼續他們填埋外壕的任務。而且,從shè過來的箭矢數量上來看,守城的漢軍主力並沒有大規模上城的跡象,發起攻擊的很可能只是漢軍的小股部隊。可一來,絕大多數後周軍士兵都相信在己方火器的猛烈轟擊之後,那些自願或者被迫留在城頭上觀察城下動靜的敵軍即便有足夠運氣躲過轟擊,也不可能有如此悍不畏死的表現,敢主動向周軍發起攻擊。這個時候還能從容不迫向周軍進行反擊的,只可能是此前一直躲藏於隱蔽處,並未經受周軍火器洗禮的漢軍主力。
二來,眼見敵軍有了動作,自己的戰友也出現了死傷,而且死傷還在不斷增加,這些事先被打了招呼、知道自己此番不過是進行佯攻的填壕兵們的思想也隨之起了變化。有那心思活絡的,便開始琢磨著既然敵軍已經開始發起反擊,自己的任務是不是就該結束了,自己是不是可以轉身撤回了;有那人老實的,認準了沒有上官的命令絕不能停下手中的工作,依然按部就班的填著外壕;有那沒有太多主見的,一邊心不在焉的填著外壕,一邊時不時的回頭觀望自己的長官,期盼著對方能趕快下達撤退的命令。人的心思一多,動作上就難免受到影響,再加上大家的心思又都不一樣,行動上也就無法再統一,於是原還算整齊有序的填壕隊形立時就亂了起來。
前面的隊形一亂,後面負責指揮填壕兵的軍官馬上就發現了異常。他們一面竭力維持住部下的秩序,一面派人向更高階的長官報告,要求“神機軍”立即開火,掩護自己的部下——填壕兵參與的雖然是佯攻,但這樣的佯攻隨時可能會變成實攻,這道阻礙後面大隊人馬透過的外壕是必須要填上的。
其實,就算負責指揮填壕兵的軍官不向上報告,站在臨時建起的望樓之上的柴榮及其麾下數員武將也將前面發生的一切看在了眼裡。經歷過兩輪火器轟擊後,城牆上還能有漢軍兵士向城下的周軍開弓放箭,這樣的情形明顯出乎柴榮及眾將領的意料之外。要知道,舉凡有“神機軍”參與的戰事、特別是攻城戰,哪怕是當初與“神機軍”對抗最激烈、防禦最頑強的固安守軍,其也只有當城下躲避炮火轟擊的主力重新上城後,才會對進攻的周軍實施阻擊或者反擊,從未有過堅守城頭、充當觀察監視之職的兵士在主力未上城之前便主動進攻周軍的——特別是當週軍步兵還沒有開始大規模攻城的時候更是如此。
不過,想不到歸想不到,現在的局勢要求柴榮必須立即作出決定,是繼續填壕還是就此撤兵。對於這個問題,柴榮的決定是迅速的、堅決的——無論此次進攻是虛還是實,外壕都必須填平;無論城頭上shè箭的漢軍數量多少,都必須予以消滅,不然意志如此頑強、生命力如此堅韌的漢軍兵將,必定會對周軍士氣造成嚴重影響。因此,漢軍弩手開始反擊之後時間不長,沉寂不多時的“神機軍”各種火炮、弩炮和拋石機等遠端火器便再次發威,將一波又一波的炮彈、攻城火藥筒,以及攻擊城頭有生力量最有效的火藥包不要錢似的送上了太原城西側城牆,而漢軍弩手所在的位置自然是其中被重點照顧的物件。
望著太原城頭漸漸被滾滾濃煙所覆蓋,一陣陣有如雷鳴般的巨響此起彼伏的從那裡傳來,柴榮以及後周朝廷的文臣武將都鬆了一口氣,覺得經過這一次的火器轟擊,太原城西側城牆上絕不會再有活物,不然可就真是見了鬼了。
事實證明,後周君臣這一次是真的“見了鬼了”。任憑“神機軍”如何猛烈的轟擊,那一**的箭矢依然有條不紊的從城頭之上shè下,將正在以最快速度填塞外壕的周軍填壕兵shè倒。短短一盞茶不到的工夫,已經有一百多名填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