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閒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十四章 擴軍(下),新宋英烈,京華閒人,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從九月中旬開始,軍事部提出的“滾動式訓練”就一直在有條不紊的進行著,當初錢遠山等人在各處產業巡視時挑選的那二百多名青壯便是其中的第一批。原本錢遠山等人是想把這一批青壯當做骨幹來培養的,不過在得到那些礦工新兵後,軍事部諸兄弟的想法就發生了一些變化。他們把培養骨幹的希望更多的放在了礦工新兵身上,而對這些來自佃戶的新兵,眾兄弟在又進行了一次挑選後,將其中一部分素質較好的依然當成骨幹來培養,其他相對較差一些的,則只被當成一般士兵來訓練。
到了十月底,肩負為團隊蒐羅勞動力的顧安家等人終於回到了良鄉城,與他們一同回來的還有一批近兩千人的北漢新流民。在經過一番細緻的審查後,這批新流民被安排到了各個安置點中生活——由於秋收早已結束,所以這批新流民在第二年開春前,只能依靠穿越團隊提供的物資來維持生計了。
隨著這批新流民進入安置點,大量原來居住在這些安置點的佃戶則被遷了出去,重新安排到團隊新購置的田產上。這批遷出的佃戶家中均有青壯被抽去接受新兵訓練,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屬於前世所謂的軍屬。穿越團隊之所以把他們從以前生活的地方遷出,主要還是為了讓這些人與其他沒被抽青壯的佃戶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免他們因為家中壯勞力突然離家而引起鄰居的好奇。
經過一系列的操作,到了這一年(遼應歷六年,後周顯德三年,西元956年)年底,“飛龍寨”新兵訓練營地中的新兵數量已經超過了三千人。這個數字已經超過了當初軍事部提出的,將“飛龍先鋒營”擴充到兩千五百人的計劃。不過,考慮到在新兵訓練過程中會有一些人由於能力、素質問題而被淘汰,所以這個數字還是比較合適的。
應歷六年十一月初十,經過三個月艱苦而科學的訓練,一百二十名礦工新兵全部圓滿完成了作為新兵必須經歷的基礎軍事訓練,成為合格的“飛龍先鋒營”骨幹。雖然軍事部選擇這些礦工的初衷是希望將他們培養成班長、副班長等基層幹部,但是“飛龍先鋒營”對班長及副班長的實際需求在除去從原來的老兵中提拔的基層幹部後,能夠分配給這些新骨幹的班長和副班長的位置是有限的,總數不會超過四十人。這樣一來,礦工新兵骨幹們難免要面對“僧多粥少”的情況。
對此,軍事部的諸位兄弟並沒有犯難。他們在挑選出四十名骨幹後,將剩下的八十名礦工新兵單獨編成了一個類似遊騎兵小隊的精銳步兵分隊,併為其取了個很有特色的名字——“狼牙”特別小隊。這個名字是錢遠山根據前世一部軍事小說裡一支非常厲害的特種部隊的名字起的,他希望這支由礦工組成的特戰小隊能夠以小說中所描寫的,“快、狠、準、毒”的戰鬥作風給敵人以致使一擊。
應歷六年臘月十五,第一批二百六十名佃戶青壯也完成了新兵訓練,成為“飛龍先鋒營”的合格士兵。在這批青壯中,除十餘名佼佼都成為班長、副班長級別的基層幹部外,其餘的那二百多人則被安排進了不同的編制序列,成為為各個班優先培養的骨幹。
從轉過年的應歷七年正月二十八開始,一直到二月底,幾乎每隔四、五天,就有一批青壯完成基礎訓練,成為“飛龍先鋒營”的一員。至應歷七年三月初一,整個“飛龍先鋒營”的編制總數最終超過了軍事部當初的預期,達到了三千二百人,從而圓滿完成了團隊武裝力量的第一次大調整與大擴充。
經過前後近九個月的努力,“飛龍先鋒營”由當初的一個營加幾個獨立中隊與小隊共五百餘人,擴充成了三個步兵營(每個營轄三個步兵連及一個炮兵連——出於習慣,軍事部最終放棄了原來所用的中隊、小隊的稱呼,而改用自己更熟悉的連、排——共六百人)、一個炮兵營(下轄兩個迫擊炮連和一個前裝炮連,共裝備十六門迫擊炮和六門前裝炮)、一個騎兵營(新組建的普通戰鬥部隊,與原來的遊騎兵小隊並不相干。其下轄三個遊騎兵連,共四百人)、一個後勤營(下轄若干後勤支援分隊,共五百人),以及遊騎兵小隊(擴充到了一百二十人)以及新成立的“狼牙”小隊(八十人)兩支獨立的特種作戰單位組成。
由於編制規模比以前擴大了好幾倍,這支已經達到三千人的武裝力量再被稱呼為“飛龍先鋒營”似乎不太妥當,顯得有些小家子氣了。因此,經過委員會與軍事部的研究、討論,最終決定改“飛龍先鋒營”為“飛龍軍”——這既是為了與這支力量的規模相匹配,同時也昭示著這支武裝力量已經脫離了原來的護院性質,成為一支能夠與強大敵人當面一戰的真正意義上的軍事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