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txtdu,女商梟,陸小飄,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自那日之後,榮王府上下漸漸都發現王爺和王妃之間不對勁:王爺每每見到王妃,都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樣;而王妃見到王爺,禮數週全地行禮、問候,客氣到似是兩個陌生人。
對,沒錯,熟悉的陌生人!就是這種感覺。
榮王妃重新能夠開口說話,讓大家都鬆了口氣。但是也因此,麻煩很快找上門來——顧炎年死了,而他手裡攥著一封染血的信,信上的字跡,是林若的。而且,屍體被送交刑部,蘇慕禹親自驗屍,證實顧炎年確實是被一個不會武功的女子迎面刺死的。
顧炎年是武將,上過陣,殺過敵,能在軍中獲得威望,累計軍功晉升,又豈是泛泛之輩?可是他卻被一個不會武功的女子迎面刺死在夜深人靜的小巷裡,而且不止被刺了一刀,這意味著什麼?對方是他信任的人,而且,他不捨得還手,傷了那個想置他於死地的人。
一時間,所有的線索,都指向了林若。
可是林若這些日子以來,一直安心地在府裡養病,連王府都沒有踏出過半步。
可是,誰信?哪怕榮王府上下、包括榮王爺慕容衝在內,都能為林若作證,只怕也是無濟於事——人言可畏!
朝堂之上,顧庭哭得聲淚俱下,要求皇上嚴懲兇手,還他的兒子一個公道。
堂堂三品大員,一部尚書,在御前嚎啕大哭,實在太過失儀。但是,父子天倫,尤其死的還是顧尚書家最有前途、最出色的兒子,顧庭的真情流露,明宗皇帝不好當朝斥責,免得讓臣子寒心——畢竟不少臣子是為之慟容,唏噓不已。
顧庭雖然沒有提“林若”,但是一個經歷了“白髮人送黑髮人”之痛的老父親,哀慟之下聽似胡言亂語的攀咬,字字引眾人將兇手和林若畫上等號,慕容衝自然不可能裝聾作啞,在朝堂上據理力爭,證明林若這些日子以來從未出過門,別說是晚上,連白天都是在家中休養調理的。可是,信服度實在太低。
其實,不是明宗皇帝偏心,而是這封號稱是林若所寫的信箋,他在看到第一眼的時候,就知道不是出自林若之手。原因很簡單,這封信的字跡確實跟林若的筆跡極為相似,幾乎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大理寺、刑部、京兆府聯合調查後認定這字跡是出自林若之手,便說明了這一點。
但上面有兩個字很明顯地露出了馬腳:一個是“顧”字,常人寫“顧”字右半邊的“頁”時,不論行、楷、草、隸或者其他,其中的三橫一人都不會如林若那樣換成一個“爻”形。因為平時她很少用“顧”這個字,所以這個習慣少有人知。明宗皇帝之所以知道,還是在她幾次的陳情書上所見,並從她口中問得緣由。另一個是“希”字,因為是她姐姐的名諱,所以林若在書寫“希”字的時候,會下意識地在“?”的右下方,添上細小的一“丿”,十幾年的習慣,可不是那麼容易改的。甚至在給太后抄錄的佛經裡都有這個習慣,還是被綠筠姑姑發現之後提醒,重新抄錄了一份。
這兩件事,少有人知,所以明宗皇帝幾乎可以肯定,這封信,不是出自林若之手。
但是,他並沒有把這件事說出來,他想要看看,究竟幕後之人會是誰,竟然會不惜用顧炎年的命來設下陷阱,置林若於死地。
他端坐高位之上,俯瞰著階下的兒子和臣子。環視而過的目光,尤其從一眾兒子的臉上掃過,燁王的垂眸,太子的焦慮,寧王的蹙眉,還有開始涉足朝堂的六、七、八、九四子臉上各異的表情,都盡收眼底。
皇帝的沉默,果然讓事情愈演愈烈。
不少朝臣開始表態,言辭犀利者甚至說出“王子犯法庶民同罪”之論,縱然林若再得寵,卻仍非真正的金枝玉葉,既然大理寺、刑部和京兆府皆認同這封信的筆跡是林若無疑,那就應該讓榮王妃過堂受審。
在爭論過程中,又牽扯出一樁事:大理寺法直官參新上任的刑部都官司主事蘇慕禹徇私,在未獲得顧家同意的前提之下,擅自剖屍!
死者為大,更何況還是才晉升的城防營右副都統領,從四品!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縱然是意外罹難了,那也是不能無故傷其身體髮膚的!
這個靖平侯世子,膽子也忒大了吧!
顧庭似是剛聽到這個訊息,悲驚之下,差點暈厥了過去。
朝上眾臣更是一片譁然。
靖平侯當即斥法直官一派胡言。縱然他對這個不學無術、性子乖張的兒子也是怎麼看怎麼厭煩生氣,但是,終究是他如今的長子,是靖平侯府的世子,是將來蘇家的頂樑柱,豈能容人如此攻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