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小飄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92章 明相惜3,女商梟,陸小飄,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有嗎?”林若眨了眨眼睛,澄澈的目光裡似是帶著幾分疑惑,“敏慧倒是覺得,一不留神給自己挖了個坑,要是勸皇上聽黎大哥的理由吧,要是黎大哥說了什麼惹皇上生氣的話,我得思慮如何求情,還不連累自己;要是勸皇上不要聽黎大哥的理由,皇上的疑惑得不到解答,有傷聖體,罪過也大……哎,果然是‘禍從口出’,皇上,您瞧,敏慧才真的下不來臺了……”
被林若這麼故作委屈地一打岔,明宗皇帝忍不住樂了,伸出手指,遙遙點了點,無奈地念叨上一聲“你呀你呀”,轉頭,笑著給了黎焰一句承諾,恕他言過無罪。
“多謝皇上,多謝榮王妃。”
黎焰衝著明宗皇帝匍地謝恩,而後,又對林若施了禮——這也是給行給皇帝看的。
林若笑眯眯地接受了,立在一邊,不再多言。
“說吧,究竟是什麼醍醐灌頂的說辭,能讓你大徹大悟,棄文從商?”
“回皇上的話,草民聽到的話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這話一出,明宗皇帝顯然很是失望,覺得黎焰在敷衍與他。不過,也不算什麼大不敬的話,討個恩典也是賣賣關子罷了。
孰料,黎焰的話,卻還沒有說完。
“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明宗皇帝動了動嘴角,這倒是有趣。敢情是為了閱人無數,所以才放棄了翰林院中的書海,轉而經商,與三教九流打交道了?
“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黎焰繼續說道,“所以草民思慮多日,才做此打算,行萬里路,閱人無數,自己去悟。”
對於黎焰的說法,明宗皇帝聽著有了興致,太子和章煦也是頗感新奇。不過,有皇上在場,這後兩位不敢越矩抖出心中的疑惑,唯有皇帝問詰:“為何不選名師指路?”
“回皇上的話,名師指路,於讀書人而言,固然是一條難得的捷徑,但卻極容易讓人心生怠惰。再者,即使有陳大學士那樣的大儒指點文章,也不能免俗‘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陳大學士對草民的文章、學識點撥,讓草民獲益匪淺。然,草民自忖是個極容易心生怠惰之人,索性,一開始便破釜沉舟,絕了自己的惰性。”
黎焰這話說的巧妙,既表明了自己對“名師指路”的推崇,感激陳老領進門的點撥,又自謙是個極易怠惰之人,不想因為惰性辜負陳老的一片厚愛。
明宗皇帝面上沒有流露出太多的神色:“夫子曾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你這行萬里路,閱人無數,自己去悟,倒是與夫子的說法殊途同歸。只是,你也曾是學識滿腹的讀書人,如今卻棄文從商,你的心中當真沒有遺憾?”
“草民不敢欺瞞皇上,最初的時候,草民打定了主意,並無悔意。但行路越長,識人越多,便覺得自己越悟越迷茫,確實有心生悔意,覺得彼時年輕氣盛,自視太高,愧對聖賢,有負恩師和長輩所望。”
尤其是在妻子和母親橫死、兒子驚嚇過度成了痴兒的時候。
這一刻,黎焰臉上濃烈的哀傷,讓林若不由得感到心酸、心疼。
人哪有不後悔的呀?就算此時不悔,在經歷的過程中,那最艱辛、最黑暗的時刻裡,總會懊喪地問自己:為什麼要選擇這麼一條艱難曲折的道路?
蘇慕禹說她心思太重,什麼都往自己身上攬,可是她還有黎焰,什麼都可以傾訴的黎大哥。但是替她負重前行的黎焰,又該找誰傾訴呢?
這些話,縱然是應付明宗皇帝的半真半假的說辭,但也是黎焰不曾吐露的心聲吧……
御書房中靜謐半晌,明宗皇帝才開口,沉聲說道:“聽你說來,如今卻是不悔的。”
“皇上英明!”收拾好情緒,黎焰揚聲稱頌。
“那你倒是說說,怎麼個悟法,又覺得無愧聖賢、無愧師長了?”
“回皇上的話,草民捫心自問,先前是為何而讀書?同大多數士子一樣,草民也是為科舉,為出仕,為出人頭地,為光宗耀祖,為有朝一日能夠報效朝廷,為君分憂,為民謀福。可是,往深處去想,為君分憂,為民謀福,難道就只有出仕一條路嗎?自然不是。如升斗小民,遵紀守法,難道不是為君分憂?如落榜士子,回鄉教書育人,難道不是為民謀福?”御書房內侃侃而談的黎焰,帶著幾分揮斥方遒的書生意氣,“身居廟堂之高,有居廟堂之高為君分憂的方法;身處江湖之遠,也有處江湖之遠為民謀福的謀略。草民斗膽,妄言一句:汲汲於位高權重、才能一展宏圖抱負的有志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