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20部分,崇禎七年,千頃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若宰又帶人急匆匆地趕往肅州衛,過高臺所,終於抵達肅州衛地面。而此行的終極目的地,嘉峪關外大草灘,就在肅州衛的西北邊緣之外。
肅州衛其實就是後世的酒泉市。在崇禎年間,這裡是大明朝最西北的一個角落。本來並非如此,在大明朝剛剛建國的時候,在肅州衛以西,還有赤斤蒙古衛,有沙洲衛,有安定衛,還有哈密衛等,從哈密衛往西才是亦力把裡。
只是,百年滄桑,大明朝的領土不斷被蠶食。現在,大明朝早就已經失去了對肅州衛以西地盤的控制權。
此地為大月氏故地,漢之酒泉郡。
這裡靠近沙漠,本就氣候乾旱,而到了大明末年,由於小冰河時代的降臨,更是連年大旱,雨水稀少。在這種氣候下農業自然不可能多麼的繁盛發達,董策本來以為這裡會相當之貧困窮苦,但事實卻是出乎他所預料。
一路走來,董策細心觀察,發現雖然這裡農田凋敝,農業破敗,已經到了近乎崩潰的程度,但其實地方上並不窮困。
因為這裡的商業實在是太發達。
走不了多遠就能碰到一座城鎮,城鎮的規模都不小,怎麼說也有數百上千戶居住。而鎮上市面非常繁華,店鋪眾多,行商來往,商業非常發達。城鎮中的居民,衣著打扮,言談舉止,都能體現出來此地是頗為富裕的。
除了這些數量眾多的商業城鎮之外,這一路走來,給董策另外一個特別深的印象就是:商旅特別特別的多。
他們沿著官道,一路向西北而行,用不了多一會兒就能碰到一隊商旅,規模或大或小。小的不過是三兩個人,外加幾匹用來馱運貨物的馬而已。而大的商隊規模則是相當駭人,人數往往超過一百,趕著幾十輛大車,大車之上的貨物堆積得跟小山一樣。從官道上過去,就會從在地上留下深深的車轍痕跡。而像是這等規模的商隊,一天總能碰上那麼一兩撥。這帶給了眾人,相當大的震撼。他們中的許多人,這輩子都沒見過如此多的商隊。就連劉若宰都是嘖嘖稱奇,他是安慶人,安慶緊靠著長江,來往的商船如過江之鯽,從不斷絕,商業十分發達,是從小就見識過繁華景象的。而劉若宰中了進士做了官之後,更是去了不少地方,可說是見慣了大場面。但他還是感覺,似乎從甘州往西,這一塊兒的商業發達程度,絲毫不遜色於江南地區,這個發現讓他非常驚詫。
【嘿,想免費讀此書?快關注微信:和閱讀】
一
一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時何時?戰亂之時! 第631章 七九零 肅州衛
在明朝,海上絲綢之路,當真是極度繁榮。但董策卻還不知道,大明朝西北邊陲的陸地貿易也這麼發達。
在他印象中,感覺陸上絲綢之路似乎早就已經斷了。
等抵達肅州衛城的時候,已經是六月初八了。
在董策原來的那個時空,崇禎八年三月,多爾袞就已經收服了囊囊福晉及其手下的一千五百戶牧民。四月,收服了蘇泰福晉以及林丹汗的兒子額哲。
不過,現在他們可沒有這麼幸運。范家運往歸化城的那些糧草,被董策一把火燒了個乾乾淨淨,而出了這件事之後,范家甚至還不知道。多爾袞雖然已經抵達了歸化城,但由於沒有糧食,根本就無法繼續前行,只好留在當地,而後派人回國稟報皇太極,詢問此事應該如何處置。
畢竟滋事體大,他也不敢一人擅自決定,免得到時候出了什麼岔子,板子都打到他一個人頭上。
離著城池還有一段距離,劉若宰便不斷派出人手去,到城中報信兒。在距離城池還有五里的時候,董策便已經瞧見,遠處有煙塵騰空而起,一支龐大的隊伍正向這邊不斷接近。
等到隊伍離得近一些,董策便看到,這一行人幾乎全是騎兵,足足有數百人之多。
而被眾人簇擁在中間的,則是三個人。
在這三個人前面,有騎兵手中舉著認旗,有的手中則是舉著官牌。距離還是有些遠,董策看不大真切他們三個的長相。他們身前那些人手中舉著的認旗和官牌上面的字從這個距離上看也比較模糊,根本瞧不出來寫的是什麼。
但董策猜也能猜出來,這三人既然被眾人簇擁在其中,那麼理當就是此間地位最高的三個人了。不消說,自然就是甘肅巡撫,甘肅鎮總兵,以及山西行都指揮使司都指揮使了。
見到這三人,劉若宰趕緊下令隊伍停下來,而對面看到之後,也是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