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0部分,崇禎七年,千頃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的那幾個,是六七**。”
董策把那張紙拿回來,又在四個蘇州碼子的右邊寫了“六七**”四個漢字,然後在背面寫上‘第一殺手隊’‘李狗蛋’。
“拿去吧,讓工坊那邊,按照這個做牌子,用大毛竹做就成,又方便,又堅韌結實,儲存的時間還長。竹牌半個巴掌大,正面寫蘇州碼子,旁邊寫數字。背面寫編制歸屬,旁邊寫名字。記得,寫編制歸屬的那兒,留下一些空處來,省的以後擴了軍編制字數多了沒處寫。”
最遲在漢代,一二三四這種數字漢字就出現了,而且就是這麼寫的,一直沒變。司馬相如寫給卓文君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十百千萬。卓文君讀後,淚流滿面。一行數字中唯獨少了一個“億”,無億豈不正是‘無意’?於是卓文君回了一封《怨郎詩》……
其實在古代的絕大部分時間裡,用來記錄數字的,都是‘一二三四’這些,而不是‘壹貳叄肆’。“壹貳叄肆”是朱元璋發明的,從他那會兒起才開始用來作數字,以防止帳目中作弊。
周仲領命而去,周伯便也藉機告辭,帶著趙鐵砧離開了。
“走吧,帶你去個地界兒。”董策笑笑,出門牽了馬,讓家丁給霍青桐也準備了一匹。
董策卻是帶著霍青桐出了府門,出了內城,一路去了倉庫。
聽聞董策來了,倉大使蘇大成和倉副使劉大庫趕緊迎了出來,給董策行禮。
“免禮了。”董策跳下馬,甩了甩馬鞭:“走,帶本官去看看棉花在存在哪兒?”
“是。”蘇大成趕緊應了,兩人親自陪著董策進去。
棉花存放在一個很偏僻的院落的正房裡,這裡面積不小,更重要的是起的地基高,比較乾燥,儲存在這裡,能夠有效的避免棉花受潮。
開啟門,便見高大的庫房中堆滿了棉花包一直堆到屋頂,一眼看去都是,也不知道有多少。
一邊蘇大成道:“按照大人您說的,收上來的糧食,一入庫就給分成七斤一份兒,七斤一份兒。您瞧這些棉花包,個個兒都是七斤重,無有差錯。”
“嗯。”董策點點頭,信步走進去。
棉花蓬鬆,一斤棉花拿在手裡就是很不小的一團,七斤棉花差不多得有一抱大小,像是後世一床大棉被,其實也就是用六到七斤的棉花。
董策隨便拿了一包出來拆開,細細的翻開看,棉絮柔軟乾燥,白中略帶一些黃,董策仔細的翻看了一下,心裡很是滿意。這些棉花的質量,堪稱是上乘了。
身後蘇大成和劉大庫對視一眼,都是暗自慶幸,還好沒在這上面動手腳,若不然今日被大人給親自查出來,那就要吃不了兜著走。別說差事,能保住性命就算不錯。
“現在庫裡有多少斤棉花?”
劉大庫道:“去年初秋的時候,一次採買過三千斤,後來上頭又調撥下來一千斤,不過後來製作胖襖,製作棉襖,大都耗用,上次大人您問及的時候,只剩下八百斤。後來得了大人您的吩咐,屬下便去了孤店,蘇大人去了陽和,各處走路子,高價許給那些棉商。及至今日,已經籌集到了五千斤。預計三日之內,還能有兩千斤到。只不過這些棉花,都是許的七分銀子一斤,比去年的市價高了一些。又給趙大會趙掌櫃的五十兩銀子的辛苦錢。”
“好,你們辦事,還是得力的。至於多花些銀子,倒是沒什麼。”董策誇讚了一句,兩人連稱不敢。
其實這麼短的時間內能籌集到這許多棉花,和趙大會的幫忙是分不開的,他現在和磐石堡的關係非常穩固,依靠著供給磐石堡的各項物資,在過去的一年裡,趙大會的生意可謂是極為的發展壯大,規模翻了好幾番。因此他也格外的看重和磐石堡的關係,竭力維持。這一次劉大庫求到了他的頭上,又許下了辛苦錢。趙大會咬咬牙,連年都沒過,便四處奔波聯絡各地棉商。大年三十的晚上他都是在大同府一個交情不錯的商人家中過得。
多少也可說是淒涼。
“青桐。”董策看著霍青桐沉聲道:“這裡有五千斤棉花,那邊的庫房中,還有六千多斤的銅錢,這些棉花,這些銅錢,你都可以隨意呼叫。這庫房中的庫丁,你都可以隨意差遣指派。那些留守的女丁,你可以隨意支用。本官對你只有一個要求——二十日之後,上交三百套棉甲。如何?”
霍青桐看著他,眼中有流光閃現,她抿著嘴重重點頭:“必不負大人所託!”
…………第二日,各甲的甲長被召集起來,沒過多久,他們回來之後帶回了一個訊息。一個時辰以後,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