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0部分,崇禎七年,千頃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單易得的多了。鹿肉切成了片兒,有著大理石一樣漂亮的紋理。還有雞肉,羊肉,牛肉等等,至於最顯眼兒的,則是好幾盤兒有點兒像馬肉的紅色肉片。這是野生萬里哼的肉,說白了,就是野豬肉。
野豬能和老虎搏鬥,也能吃蛇,它的肉非常鮮美,有點兒像馬肉,比家豬的肉要好吃的多。野豬抓捕不太容易,是以這種肉還算是很稀罕的,甚至比鹿肉都要少,這個年代晉北的鹿還是很多的。
一雙纖纖素手快速的忙活著,調製調料,佈菜,涮肉,忙的如穿花蝴蝶一般,雖然很忙,卻是忙而不亂,非常從容。這雙手很白,手指很纖細修長,可以想象得到,她的主人一定也很美,而且說不定彈琴很好。
這是一雙為了雅樂而生的纖纖素手。這雙手的主人不是宣大總督衙署的蘭娘,而是悅來客棧的老闆娘,杜家娘子。到現在為止,董策和侯方域都不知道她的閨名。侯方域向董策吹噓說他知道,但董策可是不會相信。
一
%77%77%77%2e%64%75%30%30%2e%63%63/
斯時何時?戰亂之時! 三一零 奇聞怪談
纖纖素手端起一碟紅色的醬料和一盤野豬肉放在一邊,又往盤子邊緣放上了筷子…接著,一雙同樣修長白皙的手拿起了筷子,挾起一片野豬肉在鍋裡涮了涮,然後在那紅色醬料的碟子裡面蘸了蘸,正反兩面都蘸得很勻和。那紅色醬料明顯是過了油的,肉片上面變得油汪汪,紅彤彤的,很是漂亮。
這雙手雖然也很漂亮,但顯然是男人的手。
然後大手的主人把肉片納入嘴中細細的咀嚼著,接著他就倒抽了一口涼氣兒,著急火燎的把口中的肉嚥下去,使勁兒的往外哈著氣兒。一張俊臉都有些紅了,鼻尖兒冒汗,趕緊端起一杯酒來灌下去,這才長舒了一口大氣,笑道:“辛辣,著實是辛辣!這川地傳來的茱萸,真真是過癮。”
一邊的董策也夾了一筷子羊肉在鍋裡涮了涮,蘸了茱萸醬料吃了。
上一世就很能吃辣的他也是不由得吃了一驚,他細細的咀嚼著,感受著這不同的風情。和後世那熟悉的辣椒味道不太一樣,但是也有相同之處,最主要的是——辣,真的很辣!如果說對比一下的話,差不多和後世絕味鴨脖裡面的中辣差不多了。
這是茱萸,而不是辣椒。
這蘸醬,就是茱萸製成的。
茱萸,是辣椒傳入中國並且大規模被食用之前的辣椒。
在辣椒沒有進入華夏之前的漫長歲月,食茱萸充當了辣椒的角色,滿足了好辛香的國人對辣味的嗜好。酸甜苦辣鹹,國人早在古代,就已經知道了“辣”是一種什麼樣的滋味兒。遞給人們辣味兒的,就是茱萸。像是酷愛吃辣的四川人,愛吃的魚鮓、肉羹、麵條等,皆用辛辣的食茱萸調味,食茱萸還被做成辣子油入饌。
重陽節插茱萸的習俗已成往事,但哪怕是在後世,偶爾在一些川味火鍋中,還能見到茱萸的影子。
茱萸別名藙、樧,分吳茱萸、山茱萸、食茱萸。前二者入藥,後者入饌入藥兩可。茱萸果實色紅、味辛,是故又稱辣子,或稱樗葉花椒,還有欓子、艾子、棗皮之類俗名。
古人把茱萸看得很神奇。《齊民要術》記載:二三月栽茱萸,等到果實開裂就收割,掛在牆壁陰乾,切忌菸燻,“煙燻則苦而不香也。”《術》言:如果“懸茱萸子於屋內,鬼畏不入也。”若是水井周圍種上茱萸,“茱萸葉落井中,飲此水者,無瘟病。”《雜五行書》說:“舍東種白楊、茱萸三根,增年益壽,除患害也。”晉人孫楚《茱萸賦》曰:“有茱萸之嘉木,植茅茨之前庭……應神農之本草,療生民之疹疾。”事實也證明,茱萸能抑制一些病菌和疾病。
最被人看重的還是茱萸具有的辛辣味道。
茱萸入饌的歷史很是悠久,可以追溯到西周。《禮記·內則》有曰:“三牲(牛羊豬)用藙。”至遲在西漢,飯中有茱萸。隋唐以降,無論北食還是南食,很難見到茱萸,唯有蜀中一地,將茱萸與花椒、姜並列為食材三香。
後來隋唐之後,茱萸已經是在全國範圍內被廣泛食用。
油炒法沒有普及之前,最流行的家常菜就是肉菜合煮的羹,吃時以醬、醋、鹽、梅調味。同時也開始食用花椒、肉桂,還有茱萸等。
吃辣椒有一種特別的吃法,就是將辣椒研成粉,作成熟油辣子。在古代,則用茱萸作成辣油。
“藙,煎茱萸也。”
九月九日,取茱萸折其枝,連其實,廣長四五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