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4部分,崇禎七年,千頃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的這張匯票來說,水印都是有一定規律的,外行人看來肯定是亂七八糟,但是在錢莊那些有經驗的掌櫃看來,一目瞭然。而若是誰敢拿著仿造的會票去取,定然是會被輕易識破。就算是這些人刻意的仿造這種水印,也絕不會做到天衣無縫。
這是在紙面上的防偽,而更嚴密的當屬是在密押上的防偽。
單單靠著勢力的支撐是做不成生意的。
像是茂德錢莊這種在太原有分號,在大同有分號,在京城也有分號的大型錢莊,其會票的製作和書寫,對保密性有極為嚴格的要求,絕不允許有任何的差錯。除了使用了大明,也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印刷技術,水印印刷,並在關鍵部位加蓋戳印之外,還有另外兩個法子。
其一是字跡。由某一地錢莊的專職人員用毛筆書寫會票內容。其筆跡同時通報‘茂德錢莊’遍佈北地的一十三家大小票號。
其二就是密押,這密押,幾乎是類似於密碼本的存在。
“謹防假票冒取,勿忘細視書章”,表示一至十二月;“堪笑世情薄,天道最公平。昧心圖自私,陰謀害他人。善惡終有報,到頭必分明”,表示每個月的一至三十天。“生客多察看,斟酌而後行”,表示銀兩的一至十位。“國寶流通”,表示萬千百兩。
董策這張匯票的密押是‘章最看寶通’,其實指的便是董策在十二月初八這一日,匯入了五千兩銀子。而這些銀子,是各地都可以取出來的。若是在存入的時候加上只有某地錢莊才能取這一條的話,密押還會更長。
像是這等密押,外人是絕對無法解密的。
銀錢是準備好了,只是卻還缺了一個東西,或者說,是一個人,一個極其重要的人。
一個引薦人。
此人須得和你想要拜訪的人相熟,至少是認識,得有些交情,能夠讓你順利的進入府中,見到你想見的人。而若是沒有這個引薦人的話,你別說是送銀子運作了,根本連府門都進不去。就算是你送再多的銀子,對方根本不會要,更不會給你辦事兒。
明末官場,尤其如此。無論是拜訪京中的大員,還是皇帝身邊信任的太監,亦或是封疆大吏,一方權臣,都是須得有中人的引薦。是以許多去京裡跑關係的人,往往都是要呆上個一年半載。比如說先找一個同鄉或是同年或是和父輩交情不錯的長者,請這位帶著他去拜訪另一外,然後這另一外又帶著他拜訪下一位……如此經過三五個人之後,才會見到那想見的,能幫到自己的人。
這等案例極多,不勝列舉。
這個中人,倒是不怎麼拘泥身份。比如說可以是你那位目標的同僚,同年,同鄉,或者一起共過事的曾經的同僚。此人的子侄輩,此人的幕僚,甚至是此人的管家都可以……總歸一句話,得臉兒熟,說的上話。
更何況此次董策要見的不是別人,乃是宣大總督楊嗣昌。這位轄理宣府、大同、山西三撫三鎮,授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銜兒的老大人,可是這片土地上的最高主宰。也是整個大明朝最有權勢的煊赫人物之一,想要見到他,更是難上加難。
這便是一個大麻煩。
其實若是拋開這個因素的話,別的還都算是好解決,尤其比較讓人欣慰的一點是,在明朝,哪怕是奢靡成風的明朝末年,請託辦事兒的花銷也並不是極大。
幾百年官場下來,文官系統中對於什麼級別須送多少禮金,已經有了一個各人都心知肚明,約定俗成的規矩了。
閣老級別的,也就是兩千兩銀子。而景泰三年,景泰帝想要廢掉哥哥,前任皇帝英宗朱祁鎮的兒子,把自己的兒子立為太子。這件事兒遭到了朝臣的劇烈反對,以至於景泰帝甚至不得不拿出金銀錢財來賄賂臣子們——那些朝中數得上號兒的文官大臣,每個人送了一百兩白銀,一百兩黃金,摺合下來,大約是一千六百兩白銀左右。一方面可見土木之變後文官勢力龐大到何等程度以及景泰帝實在不是什麼強硬的主兒,一方面也可以得見,這些銀錢,已經算是很拿的出手的禮物了。
在賄賂上官這方面,明朝比之滿清可是差了太多。
像是乾隆年間,王亶望任甘肅布政使,在任期,與下屬共同以多報受災之方式侵吞救濟款。各州縣也是頻頻多報受災,為的是多貪汙,只是這些話招兒能瞞得過朝廷,卻瞞不過頂頭上司王亶望。於是不得不向王亶望行賄,金縣知縣邱大英,行賄一萬一千四百兩銀,平番知縣何汝楠,行賄一萬八千兩銀。
此外各州縣行賄乃是被索賄者不勝列舉,時人編順口溜曰:“一千見面,兩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