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吃魚的胖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62章 調整種植結構,大唐農聖,愛吃魚的胖子,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當李恪把孫享福當年在九垸縣的那一撥神『操』作細細的分析給眾人聽,又將自己想到的計劃,向長孫無忌全盤托出的時候,幾人才恍然大悟,原來,世間還有如茨『操』作手法,難怪當年孫享福只是拿著幾百萬貫從荊襄本土幾個家族罰沒來的錢財,就敢開啟這種大工程呢!原來,人家從頭到尾,根本沒有花出去多少錢。
想想自己這兩年在荊州花了朝廷幾千萬貫出去,長孫無忌一陣慚愧,道,“正明為何不早些將箇中道理與老夫明,這樣,朝廷一定能夠省下很多錢財的。”
孫享福笑著搖了搖頭道,“朝廷需要那麼多錢財幹嘛?把它花出來,加快各方面建設,讓有需要的百姓們將它賺走,才是正理,難道長孫總管忘了我此前講的,民富了,國自然就富聊道理麼?”
長孫無忌聞言啞然,確實,大唐從貞觀三年大改革開始,給百姓的政策,可以是一年比一年好,然而,朝廷的稅收結餘,卻也是從那一年開始,節節攀高,今年,甚至達到了五千萬貫,比貞觀元年多了將近二十倍,這簡直可以用‘神奇’兩個字來形容。
而朝廷在整個過程中做的所有事情,歸結起來講,其實就是兩個字,‘富民’。
“原來,朝廷,應該將收上來的稅收花出去,惠及平民才是真理。”長孫無忌和李恪幾人一副受教的樣子點頭道。
“是這麼個理,朝廷透過這樣不斷徵稅,花錢的手段,引導百姓不斷完善國家的基礎建設,使國內所有地方都變成更加舒適,更加適宜居住的地方,就是在為國家長治久安打根基。
所以啊!一個國家,怎麼花錢,是個相當有學問的事情,須得集思廣益來研究,類似能夠給國家長治久安帶來好處的事情,不要怕花錢,有時候,甚至貸款都可以做,只要有了完備的基礎建設,所有的勞動力產出都會變的更高效,而產出多了,怎麼樣也不會窮的。”
“正明果有成為萬民之師的才能,此番話的老夫也是受益匪淺。”長孫無忌再度給孫享福拱手行了一禮道。
然之後,他又想起了自己此來的另一個目的,開口問道,“現在,各地奏報,想要退還田地給朝廷的百姓有很多,只怕全國至少會空出兩三千萬畝的上好田地,就這麼讓這些田空著,著實可惜,正明,可有好的建議?”
“人力不夠,種不過來,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百姓們之所以要退田,自然是因為種這些田不能給他們帶來收益,卻會帶來勞動負擔,這除了需要引進更多的勞動力補足之外,還要調整種植結構。”
在古代,人口,勞動力,就是財富的一切根源,在工業機械不發達的時代,不管什麼事情,都需要人力去實實在在的完成,才能創造出成果,所以,朝堂之上,目前幾乎沒有誰反對將外族百姓遷到大唐本土來貢獻勞動力的策略,當然,這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大唐朝廷,本身就帶著一半的胡人血統,目前根本不存在太過歧視外族的情況。
而真正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讓那些思想覺悟不高的外族人掌權,因為,他們對這個國家的歸屬感不強,漢文化,還沒有深入到他們的骨髓裡。
長孫無忌既然開口問了,自然是要把問題整個問明白的,再度開口道,“這個引進勞動力,老夫知道,無非是大舉遷外族百姓來我大唐本土而已,可是,具體如何調整種植結構,才能讓老百姓願意種更多的田呢?”
長孫無忌也算是問到零子上,這個時代,大唐根本無法從外國進口糧食或其它任何農作物,所以,長久的來看,還是需要讓百姓們願意種田才好,於是,他答道,“當然是要讓種田變的更加輕鬆,變的讓百姓們能夠賺到收益。”
這個時期沒有受到多少文化教育的百姓們,普遍智慧都不高,可他們並不傻,也會做一些比較,當自己累死累活的種一百多畝地,還沒有別人輕輕鬆鬆一做幾個時辰的工,賺的錢多的時候,他們也會想著改變。
要知道,種田是看吃飯,其實也承擔了很大的風險,收成並不算穩定,一旦有別的更加好的出路,他們自然懂得趨利避害,後世的全民打工『潮』,就是這麼出現的。
“讓種田變的更加輕鬆?能賺到更多的錢?”長孫無忌不是很能理解孫享福的話,疑『惑』的道。
“打個比方,種水稻,初期就需要犁,耙,瀝肥,施肥,泡種,育苗,移植,除草,除蟲害,控制稻田的水位,中期還需要拉花,追肥,甚至是施『藥』除蟲,後期的打收割,打穀,屯倉等,也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尤其是當種植的田地面積大了之後,光是在田裡清理一遍稗草,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