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雪的季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7部分,鑑寶人生,飄雪的季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頭道:“不會吧,就算他們不想把盜墓的事情,給暴露出去,但是這麼做可是要花費很多時間的,他們就不怕被人發現他們的盜墓行為?”
聽完李蓓蓓所說,齊保林搖了搖頭,無奈的說道:“李蓓蓓,我看你只能像之前那樣做個戶籍警。”
李蓓蓓聞言滿臉驚訝的說道:“為什麼啊!”
齊保林說道:“就因為你現在不合格的表現,我問你,你看過卷宗沒有?”
“看過啊!”
齊保林沒好氣的說道:“那你難道沒看到,那群盜墓團伙透過他們的一位外圍成員,把這片地給租了?地都租給他們了,他們不是想怎麼挖就怎麼挖,想怎麼埋就怎麼埋,哪還有什麼時間限制?”
“這個……”李蓓蓓聽完齊保林所說,不禁有些臉紅,支支吾吾的說不出話來。
齊保林說的這些,楚琛也知道,當時看到這些時,他還只以為是這邊的管理者們疏忽大意所致。不過眼前的這幅場景,讓他知道,那些管理者不是不知道,而是隻想著賺錢,對這樣的事情已經司空見慣,不管不顧了。
而正是這因為這些管理者的態度,使的那些盜墓者會像現在這樣猖狂,不,不是猖狂,而是瘋狂!
那夥盜墓賊不但肆無忌憚的盜掘著古墓,貪婪的把一件件珍貴文物據為己有,而且當他們發現警察已經調查到這裡時,居然一不做,二不休的,把那位外圍成員給殺了,而且還毀屍滅跡,清除掉了一切可能使他們暴露的線索。
想到這裡,楚琛既憤怒又無奈,茫茫人海,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找到那群膽大妄為、喪心病狂又狡猾至極的盜墓賊。
考古工作很枯燥,楚琛他們在這裡看了一會,秦教授看到其中一些人臉上顯出了無聊的神色,就笑道:“走,咱們去看看那邊的勘探結果。”
說完,秦教授就帶領楚琛他們,來到正在使用雒陽鏟勘探的工作人員那邊。
李蓓蓓看著地上大大小小的雒陽鏟,覺得非常好奇,拿出一把鏟身像圓筒,頭部帶尖的鏟子,新奇的問道:“這也是雒陽鏟?”
秦教授呵呵笑道:“對,這也是,這叫掏沙鏟,一般用於戈壁、沙灘、河灘、沙地等地形。這些地方土質鬆軟不易帶出,掏沙鏟獨有的設計解決了這一難題,能順利的帶出土壤。”
楚琛看到地上形形色色的雒陽鏟,也非常感興趣,於是也拿起一把雒陽鏟研究起來。
雒陽鏟,又名探鏟,一種考古學工具,為一半圓柱形的鐵鏟。當然除了考古之用外,雒陽鏟最早廣泛使用的地方自然是盜墓。而最早的雒陽鏟,據傳是由雒陽附近農村的盜墓者李鴨子於二十世紀初發明的。
1923年前後,馬坡村村民李鴨子來到他家附近一個叫孟津的地方趕集,轉了一會兒,他便蹲在路邊休息。李鴨子平日裡以盜墓為生,所以他經常想的也是有關盜墓的問題。
這時,他看到離他不遠的地方有一個包子鋪,賣包子的人正準備在地上打一個小洞,他在地上打洞的工具引起了李鴨子的興趣。因為他看到,這個東西每往地下戳一下,就能帶起很多土。
盜墓經驗豐富的李鴨子馬上意識到,這東西要比平時使用的鐵鍁更容易探到古墓,於是他受到啟發,比照著那個工具做了個紙樣,找到一個鐵匠照紙樣做了實物,第一把雒陽鏟就這樣誕生了。(未完待續……)
第兩百五十八章 好訊息
雒陽鏟的發明者是雒陽當地的盜墓人。自上個世紀初以來,神奇的雒陽鏟,使得我國古墓葬最集中的雒陽邙山地區十墓九空,眾多文物大量外流。雒陽鏟由此惡名遠播。
不過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雒陽鏟的發明,到也不是沒有好的一面。
著名的考古學家衛聚賢在1928年目睹盜墓者使用雒陽鏟的情景後,便運用於考古鑽探,在我國著名的殷墟、偃師商城等古城址的發掘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學會使用洛陽鏟來辨別土質,是每一個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
秦教授見大家對雒陽鏟很感興趣,於是就拿起一把雒陽鏟給大家講解起來:
“咱們一般常見的雒陽剷剷夾寬有2寸,寬成U字半圓形,鏟上部裝長柄雒陽鏟雖然看似半圓,其實形狀是不圓也不扁,最關鍵的是成型時弧度的打造。”
“如果是一把好的洛陽鏟打製完畢,再裝上富有韌性的臘木杆並且接上特製的繩索,裝上富有韌性的木杆後,就可以打入地下十幾米,甚至幾十米深處,鏟子提起之後,鏟頭內面會帶出一筒土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