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雪的季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6部分,鑑寶人生,飄雪的季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花花卉紋碗,還請您鑑定一下它的製作年代。……”
得到馮正堅的授意之後,楚琛拿起盒子裡的小碗,仔細打量起來。
耀州窯也是宋代名窯之一。其始於唐代,北宋末為鼎盛期。終於元代。其窯址位於宋代時的耀州,故名“耀州窯”。耀州窯在唐代時開始燒製黑釉、白釉、青釉、茶葉末釉和白釉綠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宋、金以青瓷為主。
楚琛手中的這隻碗,就是典型的耀州窯青釉碗,直口,弧腹,圈足。胎體略顯厚重,胎質細堅,灰白色胎,釉質瑩潤透明,釉色青綠如橄欖,釉薄處呈薑黃色。
耀州窯瓷器釉色翠綠、釉質細潤,施釉亦較薄,釉色深淺多變。有的稍綠一點,有的稍黃一些,但均為青中閃黃色,不管釉深淺都富含黃的成分,不然就不是耀州窯而是其它窯的青瓷產物了。
而這也正是剛才楚琛一眼看到小碗,就覺得八成是耀州窯的一個原因。
從胎釉上看,這應該是宋代的耀州窯作品,這是因為,唐和五代時的耀州窯作品,胎質稍松,呈灰色,釉質失透,有乳濁感。而金、元時胎質稍粗,胎色呈淺灰或灰色,釉面多數薑黃,青色者少,釉質稀簿而不潤。
另外此碗的釉面光澤度強,釉雖薄但硬度大,基本沒有唐五代尚有的流釉、堆釉和幹釉現象,而且胎釉結合的非常緊密,因此,楚琛判斷,這隻碗應該是宋代中期時的耀州窯作品。
宋代的耀州窯施釉工藝尚有缺乏,因此器物反面挨近足部及底部經常呈現漏施釉的狀況。這些漏釉的露胎處,呈現出一些醬色的氧化鐵所造成的小斑塊。因為胎土中所含鐵的成分較高,在器身之外的下部釉薄處,也經常隱約透露出一些淡褐色。這些特徵都是後仿品無法仿出的,也是判定真假的一個重要依據。
而這隻小碗,就有這樣的真品特徵,另外,楚琛用高倍放大鏡來打量,胎體也無鐵質小顆粒,不施化妝土,但有明顯的白色介面層,這都符合當時的工藝特徵。
看完了胎釉,楚琛又仔細的打量了此碗的紋飾,此碗外壁有刻花裝飾。其以直刀和斜刀交替使用的“半刀泥”技法來表現纏枝花卉紋樣的陰陽向背,刀法圓活、犀利、流暢,有力而肯定,立體感強,具有簡潔豪放的裝飾效果。
看到這裡,楚琛基本有八分的把握,認定這是一件真品了,不過此碗應該是一件出土器,碗上還有一些土鏽和土泌,既然是鑑定,那這些應該也仔細觀察過才行。
他用指甲颳了刮土鏽,確實如一般認為的真品那樣刮不掉,再仔細觀察土鏽,卻讓他覺得這土鏽總有一些怪異的感覺,這不禁讓他皺起了眉頭,要知道,他的身體經過異能的改造之後,感覺已經越發的敏銳了,突然出現怪異的感覺,讓他瞬間就覺得有一種不好的預感。
於是他連忙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土泌,卻清楚看到釉泡有大量沁土,而且和自然形成的沁土很不一樣,看到這裡,他知道,這隻碗很可能是件贗品。
土鏽和土泌是假的,碗卻看起來是真的,這讓楚琛多少有些奇怪,於是他乾脆的就使用上了靈寶眼,而異能的結果卻讓他非常吃驚。
於是他連忙重新對此碗仔細觀察,馬上就根據靈寶眼指出的地方,發現了一絲蛛絲馬跡,這讓他心驚之餘,也不由感嘆作偽者的手藝之高。
“楚先生,我這隻碗你覺得怎麼樣?”見楚琛把小碗放回盒子之後,馮正堅就問了一句。
“這東西,我看不準!”楚琛搖頭道。
“什麼!怎麼可能不準啊!”馮正堅滿臉驚訝的說道:“我這隻碗可是正宗的宋代的耀州窯真品啊!你看看這釉,這胎,它哪點像是贗品?”
楚琛連忙說道:“馮老闆,您先別急!東西對不對,我指幾處地方,您就知道了。”
說著,他把小碗拿重新拿到手中,開啟強光手電,對著碗內壁的一處地方照了過去:“馮老闆,您看這裡!”
馮老闆順著手電看了過去,馬上臉色發白,在強光手電的對映下,那處地方可以隱約的到看到一條痕跡,而經驗豐富的他,當即就明白,自己的這隻碗,應該是老胎新接了。
馮正堅呆愣了半響,才搖著頭苦笑道:“沒想到啊,我一直以來引以為豪的一次撿漏,卻不過是又打了一次眼而已。要不是今天把它拿出來,我還一直被矇在鼓裡,楚先生,這次真是謝謝您了!”
說來馮正堅這次也是突發其想,他本來是準備拿一件高仿來試試楚琛的眼力,不過他突然想到,或許可以用人們的思維誤區,打一個措手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