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部分,知青往事(第一部),丁格,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了。
我背對著小堡小學的六間平房教室,站在水泥講臺旁,環顧四周。我向南望去的視線都被前面一排小堡大隊部的八間平房遮擋住了,我注意到大隊部右側一半平房的視窗是空的,還沒有安裝窗框。在左側,是一坡高於小堡小學操場的山坡田地,被積雪覆蓋成稜稜條條的田壠上,裸露著尖削的高梁根部。順著田壠坡地向上而去,有一片不大的果樹林。果樹林上面的山坡上,稀疏地生長著一些松樹。而右側靠近伸展到前方去的沙土面道路旁,是一條淺淺的小河。河床對面是從連綿起伏的群山中擠壓過來的一座孤山。
孤山是一座半島形石山,徒峭的三面山坡上看不到有高的樹,只有稀疏的落葉灌木與野草在自生自滅地生長。正對眼前的這面山坡上有一個廢棄的採石場,深深地凹陷進一大塊,像是被誰扒掉一塊皮。正是那裡,將我腳下這塊孤地左右周圍的好景緻,全都給破壞掉了。
女同學高飛雁朝左右瞧瞧,說:“這小堡大隊也不像我們的女班主任所介紹的那樣,是個富裕山村啊,看起來是多麼偏僻和貧窮。”
艾靜芝接話說:“女班主任向我們介紹的,全是謊言和欺騙!”
梁曼娜有些不耐煩地嘟噥說:“都別說了,我們已經來了,再說什麼也沒有用了。”
我有些不甘心,總想找到一點女班主任充滿詩情畫意描述的風景。這個小堡大隊就是我的新家,我要熟悉這個地方,愛這個地方。這裡接納了我們。我們的生命在城市裡滋生,命運卻將我們的青春之腳移到這裡,由這裡做為踏向社會,進入成年人生的開始。是好是壞,以後的諸多日子裡,我要在這個陌生的地方生存下去。
我很想多看到一些小堡大隊的山村景象,便離開同學們,獨自向小堡小學教室西側的路口信步走去。
我來到小堡小學西側的丁字形路口上,再側頭向南方向望去。躲開小堡大隊部一排紅磚平房的遮擋,我的視線豁然間變得開闊了許多,眼前的景色多少好看了一些。腳下的沙土面道路正曲折地向前彎去。小堡大隊的河床緊傍著道路右側也蜿蜒地向前溯去。不同的是,沙土面道路雖然七拐八彎,路面總是那樣寬窄。但小堡大隊的河床就不是那樣了,它傍著沙土面道路向前蜿蜒溯去時,逢路彎時河床卻變得更寬了。
有許多農舍藏在小堡大隊部那排紅磚平房前方,成堆成塊成條狀地分佈在小堡河岸兩側和稍遠及至更遠處的山溝溝裡。不近不遠處有幾戶農舍是磚牆瓦頂,更多的則是由石塊壘砌大牆高梁稈子蓋頂的簡陋住房。其間幾間農舍真見煙囪上有青煙嫋嫋升起,徐徐地飄向已經暗淡了的寒冷清遠的灰色天際。
後來我知道,住在磚牆瓦頂房子裡的主人,要麼是大小隊領導幹部,要麼是在公社開辦的商店裡和那兒附近礦山上上班掙工資的工人。因種種原因先後從城裡來到小堡大隊插隊落戶的四戶五七大軍性質的人,住的也都是瓦房。
這使得女班主任向我們對小堡大隊進行充滿詩情畫意的描述,多少有了一些實處。
儘管如此,依然掩蓋不了小堡大隊的偏僻和貧窮。
我在參加由學校組織學生到鞍山鐵路線以西的平原農村進行軍事野營拉練一個月期間,所見農村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是村子很大,村民們居住都很集中。而小堡大隊則是個偏僻貧窮的小山村,村民們居住又很分散。四周的山距離我們又是如此的近。
簡單點說,小堡大隊就座落在幾道道狹窄的深山山溝溝裡。
如果這之前我不是因為表姐巴秋芬已經下鄉到小堡大隊,嫁給了小堡大隊第一生產小隊隊長高金橋;如果我們這次不是親自上山下鄉到這裡來,事先已經知道是到牌樓公社小堡大隊來;此時此刻,我以為我們是到了一處蠻荒之地的深山老林裡。
但這裡確實是牌樓公社的一個生產大隊,就是說是縣城政權機構延伸到這裡來的村級政權組織。許多年以後,當我對國家政權性質有了一些認識和了解時,我猜測我上山下鄉時的村子不叫村子,而稱為生產大隊,說不定是延襲了部隊編制。
004 我與美麗還鄉女知青相識2
路上有數名農民向這邊走來,給這偏僻貧苦的深山裡增添了一些生命的跡象。
我扭過臉來,對腳下向北流淌而去的小河發生起了濃厚的興趣。十餘米寬的小河河道被一層白花花的冰雪層覆蓋著。只在中間處,裂出一道彎彎曲曲的縫隙,可以聽到冰雪層裂縫下的小河水在潺潺地流淌著。
一個村莊有一條河,這條河就給這個村莊帶來了生命在躁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