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幾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12部分,新功夫之王,人生幾何,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葉”幾乎一閃而過,剩下的都是“花木蘭”林青霞的鏡頭。
場景幾乎是清一色的戰爭場面,林青霞身披鎧甲全副武裝,威風凜凜的騎馬或廝殺,強大而殘酷的戰爭場面,配上林青霞抑揚頓挫的配音:“我們的身後就是家鄉,我們要拼死守護她,今天我們將戰死沙場,將軍可以叛我,士兵可以欺我,但我花木蘭絕不背叛國家!”
一字一頓,悲壯十足,最末了那一串高昂的連問更是讓人感覺震感。
“你們怕死嗎?”
“你們怕死嗎?”
“你們怕死嗎?”
“不怕!”
“不怕!”
“不怕!”
困獸之戰的北魏士兵舉著手中的長劍、盾牌整齊又高聲的回應著,那種陣勢,那種聲勢,簡直讓每一個看過預告片的渾身熱血鬥羅!
配上協和國際公司工作人員在展覽區貼出的“神秘”海報,更讓人對《花木蘭》好奇連連。
評委團方面對影片給予高度的評價。
一名年長的評委說:“很難相信一向拍攝商業片的泰格王在本片中大展奇才,竟然把一個處於年代的神奇女子拍攝的如此**迭起,扣人心絃!”
“就影片來說,可能商業價值更更濃,但是藝術成就同樣不容嘀咕,而這些不僅是因為那個東方美女帶來的,整部電影更像是在討論戰爭引發的深刻思考。”
“我在muln身上看到了聖女貞德的影子!”一名法國評委興奮的說道:“是的,這種感覺在影片的中段越來越強烈!”
在法國,聖女貞德被譽為女英雄和聖女,即便是她死後的四個世紀,種種關於她的記載永久不衰。
拿破崙對貞德有著很高評價,認為是法國的救世主。貞德死後,法國的民族主義高漲,出現了很多關於貞德的史料編寫和研究,法國愛國主義運動(法國右翼政治組織)以她的偉大形象進行宣傳。並有大堆作家和作曲家歌頌她,包括莎士比亞、伏爾泰、席勒、威爾第、柴科夫斯基、吐溫、蕭伯納和布萊希特都創作了有關她的作品,而大量以她為題材的電影、戲劇、和音樂也一直持續發展直到今天。
在英國,英國人出於對貞德的恐懼與怨恨,蔑稱她為魔女。包括莎士比亞在描述法國王室的**歷史劇《亨利六世》第一部中,貞德都被描繪為妖女。不過,近代“如果英國百年戰爭勝利併吞並法國,那今天的自由主義將不在英國存在,結果上貞德也救助了英國”的公允看法也出現。
總之,法國人這邊已經把《花木蘭》規劃到自己人的行列,將其視為中國版的聖女貞德,認為她與貞德一樣偉大,都是各自國家的救世主、守護者,是應當受到尊重和敬仰的。
被法國評委們一炒作,更多的人對《花木蘭》關注起來。
所以當王小虎、趙雅芝、林青霞三人來到展映場的時候,感到有點小意外。
“人還是蠻多的嘛。”王小虎嘟囔道,挽著他胳膊的趙雅芝笑著說:“當然了,看來老溫並沒有偷懶,宣傳效果不錯。”
這裡擠滿了各種膚色的人,他們中有遊客,有電影工作者,也有世界各地的片商,甚至有美女、帥哥,當然也少不了媒體記者們。
王小虎三人在最後幾排坐了下來,身邊有幾個年輕人拿著筆記本之類的東西,正在埋頭寫著什麼。
等展映場內的燈光暗淡下來,這幫人也就不再忙活了,而是抬起頭凝視著大熒幕。
依舊是協和抽象的陰陽太極魚標誌,不過此時展映場內的觀眾感到了一股極具東方特色的情調。
畫面一暗,並非直接進入影片主題,而是在悠揚古雅的音樂聲中展現了一朵朵盛開的小花,這種花的顏色略帶粉紅,略帶青黃,正一朵朵從螢幕的各個方向往中間聚集,等花瓣按照規律排列整齊的時候,螢幕上赫然是“花木蘭”三個大字,在這三個大字旁邊是英文片名“muln”的字樣。
片名形成的同時,幾個童聲還是吟唱“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然後聲音漸漸淡去,螢幕上閃過一批批快馬,馬上的漢子身披戰甲,神情凝重衝過一道道的關卡來到大魏的皇宮。
“報!柔然大軍壓陣,邊境高危……”
畫面再度以柔和的蒙太奇手法轉變,一間普通的茅草屋內,花木蘭正坐在紡車前,她美麗的面孔出現在大銀幕上時,展映場內頓時掀起一陣驚歎聲。
“好美麗的東方女子。”
“她就是預告片中征戰沙場的貞德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