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莫再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部分,季羨林自選集:我的心是一面鏡子,莫再講,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清楚。即使是的話,也都埋在深深的“礦井”中,永世難見天日了。自從一九三七年Gust* Haloun教授離開哥廷根大學到英國劍橋大學去任漢學講座教授以後,有很長一段時間,漢學研究所就由我一個人來管理。我每次來到這裡,空蕩蕩的六七間大屋子就只有我一個人,萬籟俱寂,靜到能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在絕對的寂靜中,我盤桓於成排的大書架之間,架上擺的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我心中充滿了自豪感。我翻閱的書很多,但是我讀得最多的還是一大套上百冊的中國筆記叢刊,具體的書名已經忘記了。筆記是中國特有的一種著述體裁,內容包羅永珍,上至宇宙,下至鳥獸蟲魚,以及身邊瑣事、零星感想,還有一些歷史和科技的記述,利用得好,都是十分有用的資料。我讀完了全套書,可惜我當時還沒有研究“糖史”的念頭,很多有用的資料白白地失掉了。及今思之,悔之晚矣。
我在哥廷根讀梵、漢典籍,情況大體如此。
回到祖國(1)
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九年
我於一九四五年秋,在呆了整整十年之後,從哥廷根到了瑞士,等候機會回國;在瑞士Fribourg住了幾個月,於一九四六年春夏之交,經法國馬賽和越南西貢,又經香港,回到祖國。先在上海和南京住了一個夏天和半個秋天。當時解放戰爭正在激烈進行,津浦鐵路中斷,我有家難歸。當時我已經由恩師陳寅恪先生介紹,北大校長鬍適之先生、代理校長傅斯年先生和文學院院長湯錫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