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荊斬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31部分,重生之抗戰悍將,披荊斬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5月12日,有美英兩國首腦和三軍參謀長參加的“三叉戟”會議在華盛頓開幕。史迪威在卡梅爾的自己家裡度過短短5天假期之後,也趕回來參加了這次會議。雖然會議的主要議程是關於歐洲戰場問題,但亞洲戰場也成為爭論的焦點之一。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透過英美參謀長聯合委員會,向會議提出了一份建議,主張把中國作為打擊倭國的主要基地,要求加強對華援助和對日空戰,並對緬甸北部發動一次有限度的地面攻勢。英國人對中國戰場毫無興趣,他們只想著能夠獲得更多的美國物資,已進行它們所希望的對歐洲大陸的反攻作戰,他們寧願支援羅斯福的空戰計劃,也不願參加一場規模已大大縮小的緬甸戰役。不過,在馬歇爾、歐內斯特·金和史迪威的積極爭辯下,他們還是不得不作出了一些讓步。
5月20日,聯合參謀長委員會透過了關於中緬印戰區的作戰方案,決定首先集中力量擴大對華空運,同時加強對日軍的空中作戰;反攻緬甸的作戰被限制在曼德勒以北地區,目標是打通中印公路,使中國能夠儘快從陸上通道獲得外援物資。會議同意從7月起把對華空運提高到7000噸,9月以後達到每月1萬噸。但是,羅斯福又特別命令,自7月1日起每月的7000噸物資中,必須向陳納德提供4700噸,還要給中國空軍300噸,另外的2000噸,“用於所有其他目的,包括地面部隊”。這2000噸物資除了向中國軍隊提供1500噸之外,史迪威每月只有500噸可以裝備正在雲南進行整訓的遠征軍部隊。“他們實際上使我根本無法整訓遠征軍,可是又命令我用這支部隊發動一場進攻。”史迪威對此不能不感到憤憤不平。
會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懷著極大的興趣在英國駐華盛頓的大使館約見了史迪威。英國首相似乎很誠懇地詢問了他對駐印英軍的看法。史迪威坦率地指出,韋威爾上將陷入了失敗主義情緒,他所統帥的印度戰區處於一種懶散的狀態,缺乏活力。令史迪威感到驚奇的是,丘吉爾首相完全同意他的看法。事實上,丘吉爾這個大胖子已經在考慮撤換駐印英軍統帥,不久韋威爾就改任印度總督,而由從北非調來的奧金萊克將軍出任英印軍總司令。史迪威還談到了他對“三叉戟”會議關於緬甸問題決定的不同意見,給丘吉爾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丘吉爾後來曾多次表示,他“十分尊敬和欣賞史迪威將軍”。當然,這種好感並不會對丘吉爾的對華政策產生任何有利於中國的影響,在遏制中國的同時給與中國最低限度的援助,使中國既能夠維持抗戰,又不至於重新強大起來,從而威脅到戰後英國在亞洲的利益,仍然是英國統治上層的主導思想。
“三叉戟”會議結束之後,史迪威離開華盛頓,取道倫敦和開羅返回重慶。此次美國之行,他不僅一無所獲,還遭受了一系列挫折,反攻緬甸戰役被限制在北部一隅,陳納德的空戰計劃被放在第一位,租借物資的絕大部分被劃給了空軍,他的所有建議和要求幾乎全部被拒絕和駁回。但是,他心中的希望和熱情並沒有熄滅。他相信,陳納德的空戰計劃絕不會像他吹噓的那樣靈驗,事實終將證明那些把陳納德當成救世主的人是多麼愚蠢!他相信,總有一天他能完成對中國軍隊的整訓,這支擁有現代化裝備的軍隊必將所向無敵,他們不僅能奪回緬甸,而且能向華南、華東、華北和印度支那反攻,給日軍以致命的打擊。
這一段時間的國際反法西斯戰場上,盟軍在歐洲、非洲和太平洋戰場的許多重大戰役中都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在歐洲的蘇德戰場上,斯大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會戰於2月2日結束,蘇軍獲得了輝煌的勝利,殲滅德軍第6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義大利第8集團軍。德軍及其僕從軍在會戰中共損失150萬人。德軍從此喪失了蘇德戰場上的戰略主動權,而蘇軍從此掌握了戰略主動權,整個戰場開始轉入反攻。
在北非、地中海戰場上,阿拉曼戰役於1月23日結束,英軍佔領了利比亞首府的黎波里。在會戰過程中,英軍以其海、空軍的優勢,奪取了戰場的制空權和制海權,擊敗了德意非洲軍團,迫使4個義大利師投降,共殲滅德意聯軍5萬5千人,擊毀坦克350輛。這次戰役是北非戰局的轉折點,丘吉爾稱之為“命運的關鍵”。他說:“在阿拉曼戰役以前,我們是戰無不敗;在阿拉曼戰役以後,我們是戰無不勝。”1942年11月在北非登陸的英美聯軍於1943年3、4月間和英第8集團軍從東西兩個方向上向據守突尼西亞的德意聯軍非洲軍團發起進攻,5月7日攻佔了突尼西亞城和比塞大港,13日,走投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