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荊斬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95部分,重生之抗戰悍將,披荊斬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甸戰場形勢向有利於中國方向發展的可能性將更大。所以蔣介石在與最高統帥談話中對雨季的來臨表示出相當期望,將此作為其防禦反擊計劃成功的重要一環。可惜當時史迪威信心滿懷,不能接受這種穩妥戰法,而最高統帥又出於種種考慮,不敢過分拂逆史迪威,以致部隊傾力南下,選擇了成功希望很小的緬南地區決戰。結果在同古既難以集結優勢兵力,對敵實施迅速打擊,防禦戰又未能抵禦日軍增兵後的強大進攻,戰至3月30日被迫撤出同古。此後,遠征軍進退兩難,一步步釀成日後難以收拾之局。
瞭解這一段歷史的劉建業決定,要儘自己的全力,避免出現歷史上的那種慘敗景象,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史迪威的反攻計劃,儘量無法實現。當然,自己的能力能發揮到什麼程度,產生多大的效果,這就不得而知了。
第二百三十六章 … 緬甸悲歌(一)
緬甸位於中南半島西部,東北與中國相鄰,東南與寮國、泰國交界,西北同印度接壤,西南瀕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南北最長距離為1920公里,東西最大寬度為960公里,面積約67萬平方公里。除南部瀕臨印度洋的部分地帶外,東部、北部及西部國境都是山嶽、高原地帶。地勢北高南低,中央部分為平原。緬甸有三條大山脈,均為南北走向。西部為阿拉乾山脈,中部為高黎貢山脈,東部為怒山餘脈。三條山脈之間,有伊洛瓦底江和薩爾溫江,兩江均發源於中國雲南省。兩江之間還有一條錫當河。緬甸在歷史上曾經是中國的藩屬國。英國於1824年、1852年和1885年三次武裝侵略緬甸,推翻了緬甸的最後一個王朝雍籍牙王朝,使其淪為英國殖民地。緬甸與中國雲南間築有滇緬公路,是中國為適應抗戰需要而開闢的一條重要國際交通幹線,它東起昆明,西至緬甸境內的臘戍,與仰光—曼德勒鐵路連結。曼德勒在文化和地理上將緬甸分成兩部分:曼德勒以北為上緬甸、以南為下緬甸。上緬甸以山地地形為主,下緬甸主要以平原地形為主。
1885年英軍在第三次侵緬戰爭中,輕取京都曼德勒,生俘緬甸最後一位國王錫袍王。英軍繼續北進,隨即佔領了整個上緬甸。英國將緬甸劃為英屬印度的一個省,從此整個緬甸淪為大英帝國的海外殖民地。1897年,英國將緬甸升格為“自治省”由英駐印度副總督兼任省督。
在英國的殖民統治時期,大量的印度移民湧入緬甸導致勞工廉價,造成地方經濟受到威脅。因此緬人開始產生對印度人的仇視,以致在1930年爆發反印度人的暴動。1936年,在英國統治下的唯一一次選舉中,巴莫博士當選為總理。1937年,英國建立一套獨特的緬甸憲法,同意緬人可以控制國內政治。但是,實際上,所有的政治和經濟權利,幾乎都完全被英國派來的殖民官員們控制,在政治上缺乏經驗的緬甸人又一次被老奸巨滑的英國人欺騙了。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前,為了切斷滇緬路這條中國主要國際通道,曾採取了多種政治、外交措施,但均未成功。其海軍航空部隊以河內機場為基地,多次深入至雲南上空,並轟炸薩爾溫江的惠通橋、湄公河的功果橋,未能封鎖住這條路線,因而在制訂南進作戰計劃時,一方面為了切斷滇緬路,一方面為了確保侵佔的香港、馬尼拉、新加坡各重要戰略要點及荷屬東印度群島的重要戰略資源地,準備侵入緬甸,認為“緬甸作為南方重要地區的北翼據點,不僅具有必須確保的戰略地位,而且還具有對中國方面來說切斷外援公路,對印度方面來說促進其脫離英國的重大戰略意義”。但因兵力不敷分配,所以在南方軍的作戰計劃中決定:“在第一期及第二期作戰期間,相機奪取緬甸南部之航空基地。第三期作戰,確保佔領地域,在情況許可範圍內,實施處理緬甸之作戰。”計劃中命令第15軍佔領泰國後“自該方面實施對華封鎖,且需準備爾後對緬甸之作戰”。
日軍第15軍佔領泰國後即開始作進攻緬甸的準備。由於緬泰邊境山嶺險峻、溝深林密,因此首先進行道路改修;其次將參加作戰的第一線師團及軍直屬部隊中的車輛部隊改編為馱馬部隊。這時發現緬甸境內中英聯軍兵力有所增加,日軍第15軍司令官飯田祥二郎中將認為有迅速奪取緬甸南部空軍基地的必要,因而於1942年1月下旬決定迅速進攻緬甸南部,佔領薩爾溫江之要線,準備爾後攻略仰光。其部署是:以衝支隊(由第55師團第112聯隊一部組成)在主力之前,先由幹乍那武裡向土瓦方面作戰,以牽制英軍;第55師團主力突破湄索附近之泰緬國境,佔領毛淡棉附近;以第33師團主力隨第55師團之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