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二萌0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二十七章 是有不同的,奕王,中二萌01,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董高逸對汪同所說的這些心中有數,明白沒有誇大的成分在裡面,國庫的收入的確是每年在增加,在先後和東漢以及西涼一戰過後消耗巨大,加上還出現過一兩次的乾旱,能夠有一千多萬兩銀子的剩餘已經是不容易的。
國庫的所有存銀的確不止這一點,其餘的是有固定的用途不可能隨意的徵用,就比如說裡面有文武百官的俸銀,有皇宮內的部分開支,還有撥付給朝廷部門的銀子以及其他的開支,這些一旦動用的話恐怕連基本的運作都是問題。
當然南齊朝的國庫裡面還有二百萬兩的押庫銀,不過這是在緊急情況下才會動用的,如果用了這裡的銀子意味著南齊已經到了比較危急的時刻,為了不引起恐慌和大臣們的猜忌,不會輕易的動用。
實際上按照南齊先皇的規定,皇宮內的開支是由內務府在管理,撥付給其他部門的銀子也是每年一發,分別是日常的運作以及特殊的開支。
後面發現單獨由內務府保管,很容易出現銀子不夠的情況或者是有人貪墨的情況,因為是進行過詳細的預算,一般是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所以便規定日常開支由內務府,比較大的開支由戶部管理,這樣的情況才有所改善。
同樣如此的還有給朝廷的開支,以前是一次性將銀子撥付給各衙門,就發現使用起來是沒有節制的,為了避免這個情況也進行了嚴格的限制。
汪同剛才推測的僅僅是保守的估計,而戰場上面瞬息萬變,什麼事情都會發現,一旦出現不可控的意外,戰事開支是會增加的,給南齊朝的壓力是明顯的。
當然真到了那個時候還是有解決的辦法,比如說提前收取賦稅,或者是增加賦稅,但這都是下下之策,董高逸是不會用這樣的解決辦法,這樣一來安保寧的策略的確不是最好的。
“戰事就算勝利了,也不能保證開支的銀子都可以賺回來,所以安保寧你的策略是有問題,朕不會冒這個風險。”
“是,微臣明白。”
說完董高逸又看著汪同說道:“那元於的策略開支又如何。”
聞言,汪同略加思索後開口道:“回皇上話,元將軍的策略同樣會有很大的開支,因為要正面與敵軍交戰,那麼主要的花費就在糧草的消耗以及撫卹銀兩上面,甚至會在短時間內有巨大的花費,總的來說應該會在八百萬兩左右。”
“正面交戰的時間不會持續太長,長則三五年,短則一兩年都有可能,但勝利後帶來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所以花費不會超過八百萬兩的。”
汪同在推測的時候是將後續的收入同樣算在裡面的,畢竟一場戰事不可能幾個月就結束了,除非是達成了和解,而相互抵消之後才得出的這個結果。
畢竟一旦打起來,則是三個國家之間的戰事,參戰的將士人數多達數十萬人,區區一千萬兩恐怕不到兩年就會被消耗殆盡,不過後續有了補充自然可以減少一些消耗的。
所以兩者的差距並不是很大,也就二百萬兩左右,不過在這樣的時期內,二十萬兩銀子都可能將整個局勢扭轉,再者就是最後的花費會差不多,既然如此為何不選擇開支更少一些的。
從早朝直到現在梁奕都沒怎麼發表自己的意見,也沒有主動站出來說,董高逸也沒有點他的名字,實際上這是兩人之間的默契。
梁奕知道董高逸是一個怎樣的皇上,而董高逸知道梁奕是怎麼樣的一位臣子。
所以從一開始梁奕就知道元於的策略最後肯定是會更勝一籌的,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這個策略都是最適合南齊的,當然放在二十年前的話安保寧的明顯更適合一些,現在的南齊沒有必須要再打那樣的持久戰。
就如同幾年前和東漢朝一戰,從一開始到結束持續了不過一年多罷了,和西涼朝之間的戰事也沒有超過兩年,既然如此為何要和漢魏盟軍來一次可能會持續超過五年的戰爭。
而董高逸之所以到現在都沒有讓梁奕發表自己的看法,就是要等其他人都說完了之後,因為他很想知道梁奕會是怎麼樣的做法。
先前每一次遇到重大的事情時,其他大臣說出來的策略儘管是比較完美的,並且是可以進行下去的時候,梁奕總是能夠想出更好的解決辦法,所以現在董高逸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局面。
儘管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會與梁奕商議,但是遇到這樣的問題肯定是不會放過的,同時也不代表一定就是最好的辦法,只是希望能有意想不到或者是與眾不同的好辦法。
不在朝堂上指名道姓的說出來是擔心訊息會洩漏出去,就和不在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