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書吃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章 張遼不肯來,三國眼藝,寫書吃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於是眾人互通姓名,進屋說話,張涼讓藤鷹把來時市集上買好的酒肉拿出來,擺滿一桌,四人圍桌座下來邊喝邊談。
酒過三巡,張涼說起了來意:“文遠武藝出眾,在下仰慕已久,近日我安喜縣周邊黃巾餘孽甚多,前日受其攻擊,要不是軍士們拼命,縣城險些被破。”
“我正籌劃練軍剿賊,希望文遠能助我一臂之力,剷除山賊,保境安民。”
由於張遼官職和自己一般,張涼也不敢說讓他投靠自己,到自己縣城任職,只得委婉地說想叫張遼幫忙訓練軍隊。只要人過去了,那後面招攬也好辦得多。
張遼何等的智力,當然聽明白了張涼的意思,大感奇怪。
經過交談,張涼的談吐見識雖然不凡,不像是其年齡段所應該有的,但其官職不過一個縣令,不能憑藉這個就來招攬吧。
自己是郡吏,對方是縣官,放到現代社會就是一個在市裡,一個在鄉鎮,都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怎麼可能離開郡治往小縣中跑的道理。
“這個。。。恐怕要讓子睿失望,雁門一帶時有外族侵擾,我身為屯長,需時刻在近禦敵,恐不能隨便離開。”
張遼也委婉拒絕,說到這裡轉而看了趙雲一眼道,“況且子龍的武藝,絕不在我之下,有其在左右,區區山賊,有何可慮!”
張遼自己是大將之才,眼光不俗,發現了趙雲也是高手,這也是不敢小瞧了張涼的原因。
“文遠武藝不凡,又熟讀兵書,日後必是個大將之才,難道甘願埋沒在雁門這一小郡當中?”看來是沒希望,張涼大呼可惜。
張遼聽了張涼的話,心中暗道這個傢伙怎麼如此難纏,自己當然不甘心當個郡吏,但是跟著張涼去也不見得就有什麼更好的前途,非得要人把話說得那麼白:
“男子漢大丈夫,當然要建立功業,但需待時勢。近日刺史丁建陽大人派人招我為從事,我正準備要去回拜刺史大人。若張縣令有空閒,可在雁門這遊玩幾天,待我返回後再喝個痛快。”
原來幷州刺史丁原聽說了張遼武藝超群,已經下令招為自己的近身隨從,那就難怪張遼看不上張涼這個破縣令了。
張遼後來確實跟隨丁原進洛陽,結果丁原被呂布殺死,跟隨呂布成了賊臣董卓的部下,不久董卓又被呂布殺死,成了呂布部下,前半生都耗費在東奔西跑上,直到後來跟隨曹『操』才宏圖大展。
可見張遼雖然是個大將人才,但是對於主公的選擇能力,實在不怎麼樣。
如今張遼明顯是下逐客令了,張涼也不好意思繼續拖下去,只得起身告辭:“在下安喜縣周邊山賊眾多,縣城安全重任在身,不敢瀆職,既然得見文遠,已不虛此行,明日當回返。”
於是幾人又互相道別,臨出門前,張涼實在不捨,又鄭重地對張遼說:“丁刺史雖然是大漢忠臣,但如今十常侍敗壞朝綱,像丁刺史這種『性』子過於剛直的人必遭排擠。我觀天下不久必將大『亂』,望文遠保重,後會有期。”
張遼也感覺到了此番話的真誠,但是畢竟年輕,不碰幾次壁,又怎麼可能認為自己的選擇是錯的呢!
既然張遼不願意,再呆在雁門郡也就沒什麼意思了,張涼等人在驛站休息了一日,立即啟程回安喜縣。
此番雁門行雖然沒有招攬到張遼,但是張涼對這個結果早有準備,所以也不怎麼放在心上,況且得到了趙雲,和張遼比起來,簡直有過之。
這就叫做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一路回程無話,185年6月,張涼帶著趙雲等人回到了安喜縣。
張涼此番出行,來回耗費近一個月時間,回到安喜縣第一件事情,就是召集杜雷、王邦和陳華等人來檢查工作。
首先是杜雷彙報縣城安全工作:“自從大人走後,山賊沒有再來攻擊縣城。按照大人的吩咐,軍士們化成三班倒,站崗、訓練和休息輪換。”
“至於招募新兵,由於我們縣城糧草不多,和王司徒及陳功曹商量過後,把縣城的軍士控制在500人,因此派人下到各村鎮中招募了204名新兵,目前縣城內軍士總計526名。”
“嗯!居然知道主動出擊去鄉鎮中招募,有進步啊!”張涼表揚杜雷,又說道,“上次我封王邦為司徒,那是胡鬧瞎開心,現在有必要重新任命。”
“命陳華為治中從事,主要負責民政方面的事情。命王邦為督軍從事,在我身邊幫忙,有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