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次戰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十四章 論文稽核(下),學霸的超基因系統,第101次戰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xiao li只有20歲,還是個在校大學生,並且來自中國,如果他的論文核實是他本人原創,你知道這將會是多大的新聞嗎?”
鮑威爾想了一下,眼睛頓時亮起來了:“明白了,總編我這就出去跟進。”
……
一週以後,三位同行的評審意見反饋回來。
紐約大學邁克爾教授:“這篇論文簡直太有意思了,從邏輯上來看完全沒問題,現在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按照論文中的思路尋找那種能開啟肌纖維母鐘分裂的端粒酶了。我的意見是——透過!”
麻省理工張鋒教授:“心中的喜悅真是難以言表,作為crispr-cas9的發明者,很高興看到中國在生命科學領域又升起了一顆新星,現在我迫不及待想看到貴刊發表這篇論文,屆時我會向兩位論文作者發去我最誠摯的祝賀!”
普林斯頓亨利教授:“這是一篇有趣的論文,雖然只是推論和猜想,但它為破解肌纖維的母鐘分裂指明瞭一個方向,儘管我的評判標準向來嚴苛,但這一次我不得不為這篇論文亮起綠燈——透過!(另:請儘快發表論文,我有一些問題,想和論文作者探討。)”
……
史密斯反覆讀了讀三封同行評審反饋,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能得到三位同行一致地好評,說明自己沒有看走眼,這篇論文真是重量級的,一旦發表足以掀起整個生物學界的巨大浪濤。
而這個名叫xiao li的第一作者無疑將處於風口浪尖,那些時代週刊、bbc的記者們一定會去採訪這位20歲的年輕作者,若是最終核實這篇論文並非他原創,將會是一場天大的玩笑,整個cell的編輯們也會跟著蒙羞。
就好像著名的索卡爾事件——
1996年5月18日,美國《紐約時報》頭版刊登了一條新聞:紐約大學的量子物理學家艾倫·索卡爾向著名的文化研究雜誌《社會文字》遞交了一篇文章,標題是“超越界線: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釋學”。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故意製造了一些常識『性』的科學錯誤,目的是檢驗《社會文字》編輯們在學術上的誠實『性』。結果是5位主編都沒有發現這些錯誤,經主編們一致透過後文章被髮表,引起了知識界的一場轟動——這就是著名的“索卡爾事件”。
索卡爾事件後,各大科學刊物對待審稿都變得更加慎重,除了嚴格稽核之外,更是引入了同行評審,所謂同行評審就是由相關領域的2-3名其他專家稽核,當然對方的身份不會公佈給投稿者。
想到這裡,他看看時間,此時正是晚上10點,中國那邊應該是上午10點。
他不再猶豫,抓起電話撥打了過去,當電話接通的一刻,他深吸一口氣,用盡量標準的英語緩緩問道:“你好,請問是xiao li先生嗎?我是cell期刊的總編,我叫史密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