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的燈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21章 記載歷史,乘風破浪,他鄉的燈火,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四渡池水河和第四次渡過池水,完全是不一樣的概念,在研究這段歷史的時候,哲少也曾經質疑這一點。前三次用兵的確看不出偉大軍事家的素養,甚至堪稱是敗筆,但是第四次卻無疑是神來之筆!

一個服務員把香菸揪掉半隻,才給老人點燃,老人貪婪的吸一口眯起眼回憶道:“當時只有那麼點人,卻是山頭林立各行其是各為其主,以至於軍委的聲音被各種解讀,事實上軍委也不是一個聲音,這才是前三次失敗的原因!”

山頭林立各行其是各為其主麼?感情任何時代都是一樣的,就像獨秀同志所說的那樣:黨外無黨,帝王思想;黨內無派,千奇百怪;以黨治國,放屁胡說;黨化教育,專制遺毒。

實際上看看中興鎮再看看合馳市,甚至小到檔案局內部十幾個人頭,何嘗不是如此?大家有各自的小算盤,算計自己的小利益,同時依靠各自的圈子,服務各自的大佬,無非是自私自利的思想作祟罷了。

另一位老人冷哼一聲:“當時一、三軍團中軍閥思想作祟,都以為自己是老資格,都有決定軍事行動的權利。直到紅軍三渡池水後,太祖於1935年3月17日在川黔交界處池水河畔的陳福村,成為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成員後,他才算正式走上歷史舞臺。”

說實話小王同志真的不知道這個時間節點,因為他跟很多人一樣,都把四渡池水河當成一個整體來看的。把四次強渡池水戰鬥,都當成是太祖一個人的指揮成果,才會感覺到完全不一樣的指揮風格,不一樣的戰鬥結局。

現在聽老人們解讀當年,就像是撥開一層面紗,看到裡面真實的新娘。時間僅僅是過去不到七十年,六十七年過後,歷史已經被人改動的面目全非,如果沒有《合馳年鑑》計劃,連王哲自己都懵懵懂懂。

他終於明白自己工作的重要意義所在,不是為了政治任務,也不是為了單純的一次影視劇基地建設。而是為了讓後人看到真實的歷史,看到當年的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打造一片新天地,構建一個前所未有的共和國!

如果沒有一部真實的《合馳年鑑》,也許不久之後,大家都會相信網上的各種傳言。那時候原本英雄的歷史,會被人潑上髒水改變的面目全非,會讓那些先烈九泉之下扼腕嘆息!

“第一次渡池水是在某些人的指揮之下,根本不知敵情碰了硬釘子,關鍵是當時那麼一點人還沒有集中優勢兵力。當時名義上的一把手太祖,勇敢站出來背黑鍋,承認責任在軍委在他,而不是在下面奮勇戰鬥的將士,對於這一點群眾的眼光是亮的!”

在場的耄耋老人們,早就沒有了功利心,也沒有了黨派的分歧。更多的是從客觀的角度,分析闡述當年的歷史,那是他們親身經歷的歷史,老人們很欣慰有人編撰這段歷史。

特別是編纂這段歷史的人如此年輕,兩個人一個高大英俊一個嬌小美好,剛剛雙十年華的兩個人代表著年輕的群體。說實話老人們沒想到,編撰《合馳年鑑》會是這麼年輕的少年,和更年輕的少女。

最初大家真的擔心,擔心憑他們的才學和閱歷,很難以客觀的視角撰寫當年的歷史。事實證明王哲同志還是很靠譜的,一邊用筆記本快速打字,一邊用風雅錄音筆現場錄製,還有臨時從團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祁萍書處借來的裝置,現場錄製採訪的畫面。

不得不說祁師姐很給力,當初對王哲有偏見的時候,恨不得把他踩到泥潭最深處。現在成了小王同志的粉絲,幾乎是有求必應,以至於小苗老師都頗有微辭了。

不愧是團省委宣傳部的裝置和幹部,拍攝的角度、光線、佈局堪稱完美,最少哲少非常滿意。實際上他的筆記本也在攝像,攝下這彌足珍貴的鏡頭,希望給這些老人留下完美的記憶!

“二渡池水是扎西會議的決定,目的是要建立黔北根據地,當時某些人對前途悲觀失望,打算當山大王。但在關鍵『性』的魯班場之戰中失利,建立黔北根據地的計劃受挫,紅軍被迫三渡池水另做打算,魯班場之戰太祖是前敵司令部政委,自然也不是指揮員。”

看著攝像彈窗中的老人,王哲暗暗慶幸自己今時今日過來,給老人們拍攝這一組鏡頭和節目。誰也不敢保證,這是不是最後一次錄製,畢竟眼前的老人們,最年長的已經超過一百歲了呀!

最年輕的,當年的紅小鬼也已經八十出頭,這些人都是國家的寶貴財富,更是歷史的締造者和見證者!現在那個為他們留下影像記錄,哲少有股發自內心的滿足和自豪。

人生在世總是要乾點實事的,之前王哲想著償還人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光輝之誰與爭鋒

美麗心點

幽藍之尾[人外]

魔鬼椒

棄妻難再逑

葦葉

時傾

木慕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