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的失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六百一十六章 燧發槍,謀明天下,風中的失落,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登州碼頭,一艘戰船停下,吳宗睿出現在甲板上面。
登州兵器局經過反覆的試驗和研製,終於極大改進了從歐洲傳過來的燧發槍。
明末的火器已經非常普遍,紅夷大炮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其次就是火繩槍,不過火繩槍的缺陷也是非常明顯的,填裝火藥需要很長時間,劑量不好控制,火繩引燃之後,燃燒的時間太長,一旦遭遇到陰雨天氣,火繩無法點燃,火繩槍等同於廢鐵,作戰的時候沒有任何的作用,更加關鍵的是,火繩槍的殺傷力不大、射程有限,所以穿越的吳宗睿,果斷的放棄了火繩槍,決定引進更加先進的燧發槍。
歐洲的法國早就有了燧發槍,是法國人馬漢發明出來的,法國國王亨利四世非常支援,不過1610年亨利四世被人刺殺去世,燧發槍的研製停滯不前,沒有得到改進。
馬漢發明的燧發槍,比起火繩槍有了不小的改進,主要依靠撞擊燧石起火點燃火藥,將彈藥推射出去,其殺傷力遠強於火繩槍。
不過馬漢發明的燧發槍,缺陷也是明顯的,其一是填裝彈藥的時間依舊有些長,而且劑量沒有固定下來,作戰的時候,需要軍士根據自身的經驗來決定填裝火藥的劑量,稍有不慎就可能因為填裝火藥過多導致炸膛,其二是扳機帶動彈簧,燧石敲擊活門,所需要的力度很大,一個精壯的漢子,能夠連續扣動三次到四次扳機,就累的舉不起手來了。
這些關鍵性的缺陷,一旦到了戰場上面,就是致命的缺陷。
穿越的吳宗睿,對於燧發槍的構造和工藝不是特別瞭解,也知道幾百年之後的槍支,依照現在的科技水平是無法打造出來的,不過他清楚燧發槍的歷史,更知道燧發槍發明出來之後,不斷的改進在戰場上足足延續了兩百多年的時間。
燧發槍分為撞擊式燧發槍和轉輪打火燧發槍,馬漢發明出來的燧發槍屬於轉輪打火燧發槍,這種燧發槍結構複雜,造價昂貴,使用麻煩,當轉輪遭受汙染的時候不能發火,根本無法使用,而撞擊式燧發槍克服了以上的缺點,造價不高,發火率和射擊精度大大提升,使用方便,且成本較低,適宜大量生產。
吳宗睿需要的就是撞擊式燧發槍。
特謝拉等人從法國引進了轉輪打火燧發槍的時候,吳宗睿就根據自身的見解,提出了相關的疑問,且明確要求改進轉輪打火燧發槍的工藝。
崇禎九年,南京工部侍郎畢懋康同樣發明出來了燧發槍,這種燧發槍是撞擊式燧發槍的雛形,扣動扳機下壓龍頭,因彈簧的作用與燧石摩擦起火,將彈藥發射出去。
畢懋康發明出來的撞擊式燧發槍,同樣成為了登州兵器局研製的參考。
自崇禎八年開始,登州兵器局就開始鑽研改進燧發槍的工藝,爾後吳宗睿專門組建了洋人學堂,吸引大量歐洲有手藝之人來到登州,特謝拉等人從中挑選能工巧匠,進入到兵器局之中,參與燧發槍的研製和改進工作,為撞擊式燧發槍的改進做出了重大貢獻,大大推進了撞擊式燧發槍的研發程序,這些人之中的有功之臣,全部編入到登萊新軍之中。
七年時間過去,撞擊式燧發槍終於研製出來了。
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撞擊式燧發槍,在崇禎十三年末在登州誕生,又經過了半年多的時間,經過無數次改進的撞擊式燧發槍,火速送到了錦州,看見了黑黝黝的撞擊式燧發槍,吳宗睿喜出望外,第一時間從錦州出發,前往登州兵器局。
登萊巡撫盧象升,登州知府吳宗坤,登州總兵羅典明,萊州總兵羅典勇,以及登萊商會總會長曾永忠等人,來到了碼頭迎接吳宗睿,盧象升等人知道吳宗睿不喜歡熱鬧,習慣於低調,所以沒有驚動其他人。
碼頭和平時沒有什麼兩樣,依舊很熱鬧,來來往往的商船,源源不斷的貨物被裝卸。
登州碼頭還在逐漸的擴大,這裡已經成為大明最大的海運碼頭,早就超過了廣州以及福建等地的碼頭。
吳宗睿下船之後,來到市舶司後院的屋子裡。
盧發軒等人跟隨進入了屋子。
吳宗睿特意看了看吳宗坤。
吳宗坤的氣質完全不一樣了,看上去很沉穩,雖然見到了吳宗睿有些激動,但還是能夠很好的控制自身的情緒,而且也沒有表現出來與吳宗睿關係不一般的態勢。
吳宗睿對著吳宗坤微微點頭,他不會刻意詢問吳宗坤什麼。
“路廷,曾先生,登州碼頭更加熱鬧了,市舶司從中收取到了更多的商貿賦稅,你們功不可沒啊。”
盧發軒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