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都乞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67章 瓜熟蒂落(四),盛唐破曉,塵都乞兒,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神功元年三月底,武后下詔,重定政事堂。
以狄仁傑為文昌左相,以權策為鸞臺侍郎,以豆盧欽望為鳳閣侍郎,以歐陽通為文昌右相,以楊再思為納言,五人均拜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增補天官尚書宗秦客為內史,升太府寺卿韋巨源為文昌左丞,俱入政事堂為相。
依著排序,狄仁傑由第三位躍升第一位,繼任宰相班首席,眾望所歸的次相權策,仍舊原地不動,差遣也改了,由尚書省轉任鸞臺,分派主理的差事,為外藩、財政與監察吏治,不再主掌軍政事務,軍權轉入了首輔宰相狄仁傑的名下。
當日在武承嗣葬禮上,權策對武延基所言,一語成讖,領軍衛的二次校閱,果真難以成行。
武三思罷相,王方慶梟首,兩人空出的宰相缺,由分屬同黨的另外兩人補上。
天官尚書宗秦客拜相,代表武三思一系,只是他的職掌並不理想,內史宰相,是公認的弱勢宰相,實權寥寥,怕是還不如他原本的天官尚書職位。
太府寺卿韋巨源代表東宮太子一系,這位不知廉恥、靈堂認親的朝官,走了狗屎運,得了京兆韋氏和安樂郡主李裹兒支援,活動能力行情看漲,插到老牌東宮黨羽秋官侍郎王同皎前頭,在政事堂中,扛起了派系大旗。
宗秦客留下的天官尚書一職,由地官尚書、定王武攸暨轉任,地官尚書一職,由秋官侍郎王同皎升任,而地官侍郎姚崇,兼任韋巨源留下的太府寺卿一職。
總體而言,武后用了最小的調整幅度,完成了朝堂重組,勉力維持朝局平衡,求穩的意圖很是鮮明,春官尚書嚴善思,日前以年老力衰為由請辭,武后顧及時機不妥,為免引發猜疑,加以慰留,令他主持完今科春闈之後,再定行止。
純以得失而論,權策本人有所貶抑,而派系反倒有所壯大,也算是微妙平衡,狄仁傑代表的中立派系抬頭,想必能得以擴張,東宮李顯一方得了些便宜,但根底仍弱,相王李旦不動不搖,毫髮無損,也毫無所得,梁王武三思事實上損失最大,丟了首輔相位,失了天官尚書的重權官位,換來個冰涼的內史宰相,實在不能說划算。
朝中這番風雲變幻,在朝中文武公卿眼中,各有解讀,眾說紛紜,影響浩大,朝臣中,向上官婉兒靠攏的,明顯多了起來,而通商府和少府監兩處,從中樞到地方,不間斷有官員自首認罪,請求朝廷從輕發落。
顯然,朝野公認,權策遭遇了挫折,而上官昭容佔據了上風,兩人交手兩回,互有勝負,上官婉兒因此聲望大振,至於自首的官員,也容易理解,因為汴州的一個芝麻官貪瀆,死了不下百人不說,牽連了通商府尹、鸞臺侍郎,直至文昌右相,影響浩大,再也無人敢於心懷僥倖。
對於權策而言,這些餘波,都在預料之中,甚至比他想的還要好,比如,他面前坐著的狄光遠,他就沒有料到。
“右相……”
“咳咳,光遠吶,叫錯了”權策笑著擺手。
狄光遠不以為然地挑了挑眉,知他向來謹慎,倒是沒有反駁,從懷中掏出一封奏疏,“相爺,這是父親命我轉交與您的……”
權策遲疑了下,如果是狄仁傑的奏章,他翻看,並不合規矩,但此間無外人,不必太過拘泥,伸手接過,一看題封,更覺得詫異,“唐觀察使的奏疏?”
“正是”狄光遠應道,“父親提及,唐觀察使洞察時局,對過往所堅持,已然棄擲一空,君子有始有終,這封奏疏當中,盡是他的真情實感,請相爺體察”
權策淡淡地笑了,唐休璟赴任嶺南,已有十餘日,狄仁傑拖延至今,才開始辦理唐休璟的託付,恐怕也代表著一種態度。
如果說韋氏與武三思私通,李旦拿他當槍使,摧毀了唐休璟對李氏的執念,那麼眼下東宮當中,並沒有因為韋氏之死而正本清源,安樂郡主李裹兒異軍突起,接管了韋氏的勢力,聲名狼藉的韋巨源代表東宮入閣拜相,又將狄仁傑最後的一絲僥倖也碾的粉碎。
“光遠吶,稍後,千金公主府會有人登門,給你一份春闈舉子名錄,你可轉呈給狄相”權策緩緩動手,將這份奏疏撕得粉碎。
狄光遠看得驚訝,聽了權策的吩咐,更是躊躇不安,“相爺,光遠以為,還是謹慎為上,父親與我等道不同已久,雖有轉變跡象,還應循序漸進才好”
權策擺擺手,“你無須多心,我等為相,提攜後進,分所當為,一份名錄而已,若是狄相看上其中的好苗子,本相樂見其成”
“是,相爺胸襟如海,光遠佩服”狄光遠聽命而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