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75章 皇上不地道,我在古代發財了,許多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修路法子是姜榆想的,各位夫人也是姜榆請來的,大家搶著認領,樂意出資修路擴路,有自己的私心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看在鎮北王王府的面子上。
現在姜榆把這重要的事情交給她,這對彭家來說就是現成的功勞。
所以這一禮意義不同。
姜榆看了銀珠一眼,銀珠會意,過去扶起了彭夫人。
彭夫人接下了修路的任務,其實最後落實還得靠彭大人。
姜榆只提了兩個意見,就是修路的賬目要透明,修路時最好請附近村子裡的漢子來做工,工錢每十日一發。
彼時有人僕婦來報,說燕忱回府了。
姜榆又跟大家寒暄了幾句,這才回了主院。
客人由汪氏這個兒媳照應,大家也不會挑理。
各位官眷認領一條路的訊息很快傳開。
彭大人更是大讚,覺得這種以功代賑的法子妙極了。
連夜給京中寫了奏摺,他覺得這個法子可以在大安朝全面推廣。
時光荏苒,轉眼到了三月初。
姜榆看著京城再一次給她送來的獎賞,心裡莫名的有一股火氣。
她家大暑還是代替她去京城。
她覺得皇家吃相很難看,讓人噁心。
一個月前,燕忱和大暑都知道了她預備生完孩子就回京城的決定。
燕忱知道她不意外,回府後自己也坦白了。
而大暑是收到了霍景湛的來信,才明白他娘為何突然就反常了。
大暑鄭重的來到主院,把他要代替姜榆去京城的決定說了。
姜榆當然不同意。
別說姜榆了,就是燕忱也強烈反對。
而大暑的一番鏗鏘沉穩的結論讓兩個人不得不無奈改變決定。
“父親,娘,我自拜入蔣先生門下學習了很多,蔣先生的博學兒子能得萬分之一已是榮幸,接下來兒子打算去京城最有名的嵩山書院求學,咱大安朝一半的狀元榜眼都出自那裡,蔣先生也和我說過,在嵩山書院求學的都是些才華斐然的俊才,因此兒子也想去試試,或許能提高兒子的認知,對兒子有幫助。”
夫妻兩人對他的這個決定都很意外,因為大暑和蔣先生約好了,等姜榆生完孩子後,他就會去京城找蔣先生會合,兩人下一步準備去巴蜀。
這怎麼說變就變了呢。
大暑目光清澈的看向姜榆,“娘,兒子的分量雖然不如您跟肚子裡弟弟或妹妹重,但想必也能勉強讓皇上短時間內打消對燕家的顧慮,所以兒子一個人進京即可,您安心留在燕州和父親再一起。”
當時姜榆驚的差點沒早產。
姜忱更是自責,他還是要連累姜榆和她最為在乎的孩子們。
是他讓姜榆和她的孩子為燕家殫精竭慮了。
那一刻他也恨,燕家幾代人馬革裹屍也換不來皇室的信任。
大暑見兩人臉色都變了急忙寬慰,“父親,娘,兒子去京城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求學,若是如此還能起到別的作用,這也算咱們賺了,兒子雖不懂醫,但也知道娘在這歲數生下孩子,身體肯定會有虧損,需得好好養著,還有娘肚子裡的小傢伙,若是剛滿月就長途跋涉的趕路,這麼點奶娃娃怎能吃得消”
大暑走了,從與夫妻兩人貪完話的第二日,就揹著行囊頂著嚴寒去了上京。
姜榆最後也沒能攔住,她也沒再強留,她知道,大暑的心裡一直有根刺。
這根刺是當初姜榆決定再嫁時紮上的,不管她是嫁給當年的顧秀才,還是後來的燕忱,在大暑看來,這都是因為他,因為他要科考,必須得有父族宗祠認可。
所以在大暑看來,不管姜榆嫁給誰,婚後所受的一丁點委屈都是因為他。
要拔了大暑心上的這根刺,就不能阻止他進京。
不然這小少年內疚感更甚。
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姜榆都會偷偷抹淚,皇權至上的現實讓她很無助,很氣憤。
這次皇上又派人大老遠的送來了賞賜,說是因為她想出的“認領一條路,流芳百世名”的點子極好,各部門大臣討論後都覺得可以推廣,這才又對她賞賜了一番。
而讓姜榆更無語的是,京城來人好像並不著急回去覆命,而是住在了驛站,時時注意這鎮北王府的情況。
氣的姜榆在心裡罵娘。
姜榆決定出口氣,不然悶氣生多了對身體不好。
扶著肚子,坐到了小書房的太師椅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