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老黑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3章 必垮的知識點,賭石之撿漏王,墨老黑,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塊原石到底會垮在哪裡? 當然是垮在變種。 只不過為啥會變種,卻牽扯到一系列的知識點,假如不是老爺子跟他細細講述過,連魏陽自己也無法準確地判斷出來。 首先是為什麼會單面脫沙的知識點。 原石的陰陽面。 幾乎所有能被挖掘出來的翡翠原石,都存在著一個原生到次生的成礦過程。 因為劇烈的地質變動,原本是存在於翡翠礦脈上的原石從礦脈上脫落,然後被流水搬運到河道的下游,並且在流水比較平緩的位置沉積了下來。 然後又經過漫長的時間,又因為河流改道等地質變化原因,原本沉積於河底的原石露出地面,開始接受日曬雨淋。 這就是原石的風化、氧化過程,並由此生成皮殼和霧層。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原石,都完全暴露於地表的,有相當一部分,是半截埋於溼潤的泥沙之中,半截露出地面。 露出地表,接受日曬雨淋的那一面,就是翡翠原石的陽面,而深埋於溼潤的泥沙之中的那一面,則是陰面。 很顯然,天天接受日曬雨淋的那一面,會更容易被風化、氧化,然後時間長了之後,質地變得疏鬆的風化層氧化層就會從原石表層脫落。 這就是原石的自然脫沙過程。 久而久之,比如經過了上萬年,甚至數十萬年之後,陰面和陽面的脫沙程度自然就截然不同。 陽面部分,很可能只剩下質地最為堅硬,無法被風化脫落的那一部分,也就是薄薄的霧層和霧層下面的高品質玉肉。 而陰面部分,因為風化不嚴重,就形成了厚厚的皮殼和霧層,以及皮殼和霧層下面品質未知的玉肉。 這就是單面脫沙的原因。 至於如何來判斷未脫沙部分是否存在變種情況,又牽涉到另一個知識點,那就是原石的緻密度。 也就是真正的種的概念。 其實關於翡翠的種,在行業內一直存在著很大的誤區,就算是真正的行家,也有可能搞錯或無法準確地表述清楚。 主要的誤區有二。 誤區之一,是強行把種水扯一起。 實際上,種是種,水是水,種指原石的緻密度,水則是指打燈狀況下,光圈的長度,比如說行家嘴中的一分水,是指打燈光圈長度為一厘米左右,十分水就是十厘米。 可問題是,冰種翡翠可能有七八分水,嫩空翡翠也可能有七八分水,水長一樣,種卻天差地別。 真正的原因就在於緻密度有太大的差別。 誤區之二,則是把種和翡翠原石顆粒的大小強行關聯。 比如說,按照國標,玻璃種原石的顆粒要求是在0.01毫米以下,冰種原石的顆粒是在0.1到0.01毫米之間。 但這一標準也未必完全準確。 比如說,沒種的嫩空翡翠,原石顆粒也有可能極為微小,小於0.1毫米,達到冰種翡翠原石的標準。 又比如說,近些年來所冒出來的概念,大名鼎鼎的芙蓉種、瑪瑙種,指的也是那些顆粒極為微小,完全可以媲美冰種甚至玻璃種,但因為緻密度不夠,沒有冰種翡翠原石通透的中高階原石。 再比如說,行家口中的豆冰,也屬於冰種翡翠的一種,相當的通透,但原石的顆粒卻粗如綠豆甚至黃豆,原因就在於原石的顆粒雖粗,但緻密度卻足夠。 所以,關於翡翠的種的準確表述,應該是指翡翠原石顆粒結合的緻密度。 緻密度越高,種就越好。 再舉一個更為通俗的例子。 比如說,另外幾種相當有名的玉石,黃蠟石、黃龍玉、金絲玉、東陵玉、瑪瑙等,其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矽,也就是所謂的石英質玉。 而大家更為熟悉的沙子、砂岩和玻璃,其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矽。 也就是說,同樣是二氧化矽,假如沒有致密度,就只是沙子,顆粒結合得稍稍緊密一點,就變成了砂岩,更緊密一點,就成了黃蠟石、黃龍玉等。 而沙子經高溫煅燒,則會融化成玻璃。 這就是真正的種的概念。 因此,並不是皮殼表現沙粒極為細小的翡翠原石,都一定是冰種甚至玻璃種,還有可能是沒種的嫩空料,或者是中低端的細糯種,或者是更好一點的糯化種,具體還得憑經驗來判斷。 具體到這塊原石,它的未脫沙部分,結合原石的皮殼表現和燈光表現,老爺子得出的結論是介於細糯種到糯化種之間,離冰種或高冰還有著很大的距離。 細糯種、糯化種幾百到幾千一公斤,冰種高冰種則幾十萬一公斤。 這就是這塊原石必定會大垮的真正原因。 因為這期影片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幫大家避坑,並且順帶讓在場的員工學習一下,因此,魏陽除了像往常一樣,先預判了原石的具體種水之外,還稍稍費了一番口舌,把從老爺子那裡學到的相關知識點簡單複述了一遍。 竟然絕大部分只是不值錢的細糯種或糯化種! 當原石的講解部分告一段落後,負責幫忙挑來了這塊原石的孫清走到了魏陽跟前,有點不好意思地問道:“那……魏總,接下來咋辦?” “直接來一刀吧。” 魏陽麻利地在原石的脫沙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